脾胃功能失调与不寐的关系

时间:2022-10-08 07:10:25

脾胃功能失调与不寐的关系

【摘要】 全世界月有27%的人患有失眠症,严重降低了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激烈,工作压力的增加,导致失眠越来越多。防治失眠至关重要,中医在治疗失眠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经济实惠、副作用小、无依赖性等。历代医家在完善丰富和发扬中医治疗失眠方面有许多论述。本文试从脾胃功能失调与不寐的关系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从调理脾胃治疗失眠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中医;失眠;脾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48-01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素问・逆调论》中的经典,是指胃失和降则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扰动神明,故出现睡眠反复不宁之状,张琦注:“胃气昼行于经则寤,夜行于藏则寐,而胃气之出入依乎胃气,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1]。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理论在失眠发病与论治中有其特殊意义:作为失眠经典病机,得益于后世医家的发挥,并对临床从“胃”人手治疗失眠有较大启示,以及根据“和胃”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相关的实验研究则补充证明了“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指导诊治失眠的科学性。脾胃功能失调致失眠,不同的医家侧重的角度并不一致,主要表现在脾胃气虚导致失眠、胃气上逆营卫不和致失眠、饮食积聚致失眠、胃中痰火内扰致失眠。分别论述如下:

1 脾胃气虚

脾为后天之本,是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脾胃功能失调,血液化生无源,心神失养,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神不安,则出现不得卧的病症,《诸病源候论・虚劳不得眠候》认为,虚劳或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归脾汤为治疗脾胃气虚导致失眠的经典方剂,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苓、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复中焦运化之功;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治法上心脾同治,补其不足,以生气血,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神安得寐。

2 痰热内扰

近年以来,社会竞争日益剧烈,人类生活压力亦随之增大,久之情郁于中不得疏泄,导致肝胆失条达之性,疏泄不利,胃气亦因而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气交互,气郁日久而化热,痰火上扰心神,遂成虚烦不眠、惊悸不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拟方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黄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治法上清化痰热、和中安神[2]。

3 胃气上逆

若阳明病胃中阳热偏盛,津液损伤严重,邪热不能透发于外,内结于胃,形成津伤胃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中邪热壅盛,影响胃气的正常通降,“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阳明胃府失降,胃中火热上扰心胸而致失眠。《伤寒论》第207条云:“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甘草、芒硝、大黄,这个方子是承气汤中最轻的泻下剂,调胃者,就胃不和[3]。证见:心烦失眠.上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燥微黄,脉数,治宜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以除胃中邪热,胃热除,上焦火热自降,失眠可愈。

4 饮食积聚

饮食不节,食滞胃脘,《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职,浊阴不降,清气不升。这种情况引起的失眠较为常见,证见:失眠多梦,胃中胀闷疼痛。如《诸病源候论.食伤饱候》谈到食伤脾胃、胃腑不和所致的失眠有“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明代张景岳《类经.不得卧》说:“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4]。此种失眠可与保和丸方: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胃气和则失眠得愈。

本文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失眠进行论述,失眠之症,现今颇为常见,然其病因病机甚为复杂,除脾胃功能失调外,还有心肾不交、阴虚火旺、七情内伤等,方剂之运用亦较为灵活,如交泰丸、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半夏厚朴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失眠之症,除方药外,针灸、推拿、理疗、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失眠得重要方法,另外患者性格,生活习惯,所处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仅从脾胃功能失调进行论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希望通过调理脾胃,解决失眠患者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王庆奇,王键,等.内径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3.

[2] 邓中甲,李冀,等.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23.

[3] 鲍艳举,花宝金,等.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334.

[4] 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4.

上一篇:中西医药物合并心理干预对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针刺不同深度对缓解期偏头痛预防性治疗作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