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与网络化经济

时间:2022-10-08 06:56:31

剖析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与网络化经济

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人类传统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社会体制受到严峻挑战:网络时代信息的扩张性与无国界传播使传统国家观念与国家概念受到冲击;网络生存空间的存在与交往形式的变化使传统民主与自由的观念与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在改变工业化社会生活内容、方式、结构、质量与价值观念的同时,必然对哲学产生根本性变革。这就要求转换研究主题、变革研究视界、重构学科体系、创新社会功能,进而催生“全球网络化时代的哲学”新纪元的到来。

一、走向全球网络化时代

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世界将从工业化进入高度发达的全球网络化时代,这已是难以置疑的事实。然而,当我们期盼于网络生存、为网络时代带来的进步而欢欣鼓舞时,切莫忽略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自身。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在指认与表现、促使与推动这一进步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变革的,它在涉及生活变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现在,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网络化时代,哲学自身将受到怎样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社会时代哲学的生存基础。一是人类将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实践的新平台将世界把握在人类手中。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新概念,也就是说21世纪,人类将可以把地球上的一切,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信息进行汇集、整理、归类,再按照地球仪原本的经纬坐标,构建一个全息性的所谓信息地球模型,即“数字地球”。并在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等多种信息技术支撑下,让人类更全面、迅速、完美地把握世界。二是数字地球模型又将通过全球网络化在人类生活中起基础作用。人类生活空间的网络化,必然促使哲学要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二,网络空间对哲学主题的挑战。网络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方式、结构和形态,从而迅速消解了工业社会的生存基础、主轴与结构,进而使奠基于工业社会的传统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主题发生深刻的危机。网络化社会促使社会科学主题从研究实体性社会转向研究、处理比特即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正在取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人力资源而成为未来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为新的、甚至是未来主要的经济形态,研究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学的主题。它使社会科学在进入网络空间的同时就促使社会科学转换主题。21世纪,网络生存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辐辏点:电子商务或网络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网络资讯安全问题将引起法律界专注于对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考察;网络-信息社会的形成呼唤社会学研究关系网络生存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教育为教育学研究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网络文明的诞生又将文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第三,网络社会结构对哲学的世界图景及其思维范式的挑战。前网络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在认识与处理单一的实体性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践模式是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主体际交往关系是被排斥在这一模式之外的。反之,网络化思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信息化社会图景基础上,这是集实体化与虚拟化双重图景为一体的世界。同时,也是主体及电脑化、信息化交往空间,是以多元主体的交往为前提的。

第四,网络化时代对哲学话语方式的挑战。前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话语是一种实指,话语行为总是在 “主体-客体”框架中与实体语境产生先天的二元分裂。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是网络化、电子化的,网络语言既可以是虚拟的世界,也可以直接成为对真实的世界的操作,网络的“语言行为”具有双重的意义与功能。

二、网络研究视野的双重转换

网络时代,首先是电脑发展史内在的实践向度与哲学理念反思双重变革的产物。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全球化网络体系的出现是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观念的一种飞跃。二战以来,电脑的出现,首先是人类实践需要的产物,它在深层次上内在地蕴含着人类对实践本性的理解,以及对实践方式(结构)的观念把握。与此相关,电脑变革史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实践方式与实践观念的重大转变。众所周知,电脑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两次转折,在实践观上表现为从“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到“主体际交往实践”模式的演化逻辑,交往实践观成为这一转换的历史旨归。大步“走进”网络空间。

三、网络化研究的变革与发展

全球化网络的建立是对交往实践观研究的划时代变革。网络将交往实践提升到电脑化的水平,即创造出一个电脑化交往社会的生存空间,改变了人们交往实践的方式、时效、价值、内容和意义,给交往实践观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真正的交往社会参与者与网络虚拟主体之间的差异将使心理学家荣格所指认的“人格面具”普遍化,并且在多元化交往中构造无数的“网络面具”。网络主体的意义确认已成为哲学的一大难题。一是网络主体际。如果说,在前网络时代,哲学的地平线还蹒跚在“主体-客体”视野之内,那么,在网络时代,哲学生存的空间即塞柏空间,是主体际或“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哲学的主题变成了对网络交往结构的现象学分析。对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交叉相异的网络数字化生存的影像和虚拟交往的现象学作出解答,探索交往的游戏规则。二是网络交往结构的多元与整合。三是网络的比特化世界和话语行为的内在关联,促使交往实践观研究从实体层次不断向比特世界、话语行为及信息层次转变。交往实践的存在形态将不断得到提升,因而使交往实践话语化、信息化、网络化,使之进入新的可能性世界。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上一篇: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完善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 下一篇:游客感知质量\满意度与忠诚度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