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精简的暑假

时间:2022-10-08 06:43:00

还学生一个精简的暑假

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发文禁止假期补课或精简暑假作业应该不是第一次了,要求少留或不留书面作业,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要还孩子一个精简的暑假,一个快乐的暑假,这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是一脉相承的。

还孩子一个精简的暑假在学校层面落实起来还相对容易,关键还在于家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你的孩子上什么班?”这是暑假期间家长见面常问的话。随着暑假的到来,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数理化英,此外还有武术、舞蹈、写作、游泳……各种辅导班让家长们应接不暇。加之辅导班吹嘘的兴趣全面培养,潜能及早开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等口号,也迎合了部分家长趁早给孩子“恶补”的心理,如此“同心协力”的结果,就是把孩子们推向了一个假期比上学还累的境地。

造成不少家长出现这种行为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这些家长过于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总认为只有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成绩”才叫教育,而且,这些“成绩”最好能立竿见影。什么逛博物馆、做公益志愿活动等等在这部分家长眼里无疑是在浪费光阴。这种观念不改变,即便提倡让学生“多进博物馆”“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实际执行中也难免大打折扣。

如,在暑假里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做各类公益活动,但家长不买账,因为家长要的是“收获”,要的是“意义”。在不少家长看来,扫了一天的地,维持了一天的车站秩序,发了一天的传单,这能锻炼什么?能收获什么?我们已经形成习惯,什么都要求快,要求立竿见影。幼儿园的孩子一回家都会被家长追问,今天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能背诵几句唐诗宋词,能说几句英语,或者会跳几个舞蹈动作,家长就会认定这家幼儿园是优质幼儿园。而不会把孩子在那里是否开心快乐,是否发现有值得好奇的事情作为评判的标准。其实,后者才是蕴藏在孩子生命深处更为重要的东西。但我们的社会,从教育工作者到非教育工作者,很多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态焦虑,对教育的理解也就难免片面和肤浅了。

可见,要还给学生一个精简的暑假,仅靠一纸文件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家长了解到真正的教育是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不带功利地去看待孩子的活动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但要改变这些,就需要在平时就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和学校也应身先士卒、做出表率,教育不能只见“物”不见“人”。

上一篇:透视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的运... 下一篇: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视频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