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开放千里香

时间:2022-10-08 06:32:09

“春季里到了这,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开放千里香。”在西宁街道上走过,时常能听到《花儿与少年》的咏唱,西北花儿王朱仲禄创作并演唱的这首名曲,在西宁林木浓密的公园里高亢入云。 西宁是个不太高的高原城市,对一个省会城市来说,11.78万残疾人并不算很多,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却不是件容易事。通过西宁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各级残联组织的不懈努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残疾人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西宁市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让残疾人得实惠”这一实践载体,实实在在为残疾人办实事。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各个地方残联都把这项工作当做重中之重,西宁市也不例外,城中区理事长说,仅在他们区,这两年就投入39万元,建立了19个社区康复服务站,加上以前建设起来的几家,目前城中区所有城市社区都拥有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月臣务站。

记者来到仓门街道办事处宏园社区康复中心示范点,这里是城中区首家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室内有跑步机、摇摆机、双杠等10多种康复器材,还有音响、影碟机等娱乐设备,以及书画等项目。每星期三、五下午免费为残疾人开放,办事处残联两名专职人员指导。自开放以来,辖区残疾人积极参加锻炼,风雨无阻,把康复中心当成了自己的娘家,有事就提前打招呼请假;有烦心事就向工作人员倾诉,寻求解决方法,经过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开导和努力,这些残疾人不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李章军、陈天宏等4人,因车祸造成肢体严重残疾,手腿根本就伸展不开,现在好多了,手腿都能自由活动了。他们逢人就夸党、政府和残联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

享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仅仅是他们几个,也不仅仅是社区内的98名残疾人,还有来自方圆两公里内4个街道的残疾人。因为社区康复站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场地宽敞,设施齐备,社区还专门配备了两名康复协调员负责指导残疾人康复活动。周边其他辖区的残疾人也愿意到这里来进行康复活动,回忆起大家踊跃参加康复的情景,仓门街道的书记万分感慨:我们的康复站非常受欢迎,记得那年西宁市开展全市创卫工作,要求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走上街头参加创卫,我们只好暂时停止开放康复站,马上就有残疾人给我们打电话,要求康复站照常开放,还理直气牡地说残疾人康复必须坚持才能有效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听了这些话,我们心里非常高兴,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认可,他们需要康复站,需要我们组织的康复活动。这一切说明,在我们的社区,康复工作已经深入人心了。

日常工作中,康复站同志发现心理问题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远大于残疾本身带来的影响。康复站不仅是康复工作的载体,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残疾人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残疾人不再感到孤立,他们有自己的同伴,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社会上有一大批关注他们的人,有残联、有残疾人工作者和周围方方面面的热心人。渐渐地,他们开朗了,愿意跟其他人打交道,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自己最特别,明白了应该通过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道理。社区残协有针对地举办各种活动,开阔残疾人的眼界,增进他们相互间的了解,愉悦他们的身心,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组织他们自娱自乐,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助残日这天,青海省省长来到辖区,并到康复站看望残疾人,让大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为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康复站,残联的同志不遗余力,投入很大的力量。康复站的房子是社区租用的,几乎整个宏园社区委员会办公地点的一层楼都划拨给了残疾人康复室使用,费用相当可观。他们还从派争取了一套投影仪,请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来康复站为残疾人做心理咨询。

工作中,区残联领导感到,开展残疾人工作首先应普及残疾人工作知识。原来辖区内残疾人包括_些残疾人工作者对残疾人工作都不是很了解,残联发放辅助用品用具,很多残疾人都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些器具,什么样的辅助器具对自己有用。区残联印发了《残疾人基本知识手册》和《残疾人康复指导手册》6000册,基本上做到社区残疾人人手一册,这样一来,残疾人了解了相关知识,残联工作开展起来也顺利多了。

爱心给你一个家

还记得有一首歌叫《让世界充满爱》,里面有段歌词是这么唱的: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这首歌似乎告诉我们,爱是无所不能的。我在西宁市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工作站的所见所闻,无疑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最好印证。

慧灵是一家民间非营利组织,有着20年的智障人士服务经验,目前在广州、北京、西安、西宁、天津、清远、重庆、长沙、兰州、香港等地都开办有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同时也积极地在中国更多的地方推广社区化服务模式,致力于服务更多的智障人士。

青海省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工作站于2003年8月在西宁成立,2004年12月通过青海省民政厅注册。多年来,青海慧灵与西宁市残联台作运用社区化服务理念,以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为主,,服务青少年及成人智障人士,通过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和发展与社区、家庭、邻居之间的良好关系,使他们能真正融入社区,享受应有的生活乐趣和平等的权利。在西宁市残联和慧灵老师的不断努力下,如今服务站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有学员34名,形成了两个职业培训组、一个教育康复组(彩虹组),还开设有两个社区家庭(为12名住宿学员提供家庭式住宿服务),他们还准备着手开办少数民族特色家庭,决心把服务站打造成西宁市智力残疾人托养、教育方面的一个亮点。 记者的车开进慧灵所在的社区,我一眼就看到社区的健身区里几个智力残疾人在嬉戏,每一个人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我问西宁市残联同志,这些都是慧灵的学生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不禁感叹,能让智障孩子如此地活跃起来,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啊。走进慧灵,我有点诧异,这里的工作条件并不是非常的好,房子有点旧,家具似乎也使用多年。老师的办公室里陈设也很简陋。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却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见我们进来,一位老师热情地给我介绍这里的教学情况。这里的学员大部分是智力残疾二级,生活也都基本能够自理,有个别的学员需要喂饭,也有个别行动不便的需要老师搀扶着行走。所以这里的教学内容多倾向于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力较好的都放在职业培训组进行培训。他们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会编很多好看的手工作品,如:手链、项链、抽纸盒、相框等等,为了提高学员们工作的积极性,慧灵将学员制作的工艺品向外义卖销售,

义卖的收入返还给学员作为劳务费,虽然目前销路不是很好,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日常他们还组织和带领学员参加各种社会交流活动,在大学、社区进行职训组现场制作手工产品和文艺演出活动、社会热心人士募捐活动,定期组织学员到小区打扫卫生、办黑板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他们不断吸纳志愿者加入机构。这样既培养了志愿者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缓解了机构人力资源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和谐共容的气氛。

何宗涛、朱立文、张淼、刘利民、郑安国、刘涛,我努力记住这6个名字,他们的实际年龄已经很大了,但他们都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是慧灵开展的家庭式住宿服务的第一批受益者。我采访了他们的家庭妈妈林阿姨,她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但一下子让她来做这样6个孩子的妈妈,对她来说也是个难题。这些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区别太大了,别看他们个头都那么大,什么都要为他们操心,让他们懂事的过程太漫长了。可是,再难自己也是他们的妈妈呀,每当看到他们有了一点成长的痕迹,林阿姨都特别高兴。从一开始来的时候乱成一锅粥,到现在孩子们爱上这个家。每天,孩子们都会主动说,妈妈,我们该上学了……该回家了……妈妈给我们做好吃的啦。有的孩子虽然表达不清楚,但是他们的眼神能看出他们的心情。平时林阿姨并不跟孩子们住在一起,只是早晚去他们的宿舍照料起居,但如果哪个孩子需要特别照顾,她就不能回自己家,要留在这个家里照顾他们。虽然辛苦,但林阿姨心甘情愿。她告诉记者,慧灵的老师都那么年轻,有些志愿者大学还没毕业就来为这些孩子献出一份爱心,年轻人都能做得到我们这些老年人更应该献出自己的爱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心,这些孩子不就有希望了。平时在家教生活常识,有的孩子一开始连绕过障碍物都不会,林阿姨就一点点训练孩子绕开障碍物,慢慢地下台阶,慢慢地上楼梯,’现在孩子已经会跑了。现在好几个孩子甚至连洗菜炒菜都学会了。看到记者有些担心的样子,林阿姨马上补了一句,他们做这些事是很安全的,因为我会随时在旁边保护他们。 一个妈妈,6个智障孩子,这样特殊家庭的存在让这些孩子多了一分成长的机会。家庭妈妈不等于保姆,而是教导他们学会生活的老师,慧灵的这一创举把他们对智障孩子的爱从课堂延伸到了家庭之中。

走过了风风雨雨的7年,从最初的5名学员到现在已接受过服务的智障学员近50名,3名轻度智障青年就业,其中一名离开机构独立就业,另外两名到机构所在小区物业公司干起楼道清洁员工作,每月有二三百元收入。这些成绩背后是慧灵员工默默的付出。他们现有12名员工,其中6个是80后,有两个大学刚毕业每月拿着几百块钱工资,而几个在慧灵做了好几年的员工也只有1000多点工资,但他们从不抱怨,从不叫苦,默默地在岗位上认真工作。老师中有3位超过了50岁,他们来这里的唯一理由是:年纪还不大,趁着现在多做点事情,奉献爱心。还有近百名长期志愿者,从太中学生到社会工作者都加入其中,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努力为这些智障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西宁市采访,给记者留下了一个突出的印象,这里的残疾人有人为他们服务,有地方供他们活动。

记者来到城西区残疾人活动中心,中心位于一个时尚小区的底楼,房间宽敞明亮,装修考究,集康复、娱乐、工疗、图书馆、中介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中心的耿主任告诉记者,区残联投资200多万在小区购买了两套房子改建成这个活动中心。之所以要花这么多钱把中心建设得如此完善,是因为区残联希望这里能成为全区残疾人生活的一个中心点,带动这个街道社区的残疾人活动,为他们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在中心的建设上,残联也独具匠心,例如在设置康复室的时候,他们提出儿童康复和成年人康复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所以创新设立了儿童康复室,与成人康复室完全分开。目前,中心能同时接待50多人在这里活动、康复,每周大概有30多人固定来到中心享受各种项目的服务。为了有更多的残疾人来享受服务,中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走街入户给残疾人做工作,跑r200多户,拉拉家常,告诉残疾人有这么一个地方,最终有四五十个残疾人愿意到中心来了。残疾人来薏之后看到这里真的很好,就一个沓一个,熳慢人多起来。耿主任他们发现残疾疾人很喜欢在这里文娱活动,唱唱歌,弹弹琴,图书馆的利用率也是很高的,每天都有残疾人光临。

残疾人要想摆脱生活困境,学有一技之长才是出路。青海这个地方藏传佛教盛行,有很多跟佛教相关的工艺品很是有名,如唐卡、堆绣等等。西宁市的湟中县把8种历史闻名的民间工艺品列为本地特色项目加以推广,美其名日“八瓣莲花”,而这一举措为残疾人就业也创造了便利。湟中县残联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以教授残疾人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为主,让他们学会之后在家里白食其力。由于残疾人学得认真,心灵手巧,培训班的学生特别抢手,很多肢体残疾人在家里做工艺品,公司给他们提供原料和设汁,做好了以后公司回收。他们每个人做一幅作品的收购价格是2000元左右,一个月做两幅作品,而成本只有200元。有了这样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根本不成问题了。采魄结束了,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千言万语表达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敬孔这里的残疾人工作者,是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给残疾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就业服务.资讯 下一篇:武汉:“五个强化”持续推进造血型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