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有路“和”为径 学知无涯“乐”作舟

时间:2022-10-08 05:51:37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师生互动,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使教育的诸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师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中也明确表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育的人文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教育学生,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构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以人为本;师生互动;和谐课堂

新课程改革进入校园这么多年了,但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偶尔发现有的教师仍沉迷于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之中。他们习惯于“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课堂里只充斥着主角的台词,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这门功课感觉枯燥乏味,于是上课成了学生最头疼的事,即使上了,也只是“混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就是人与人、人与文本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作用、和谐统一。

那么,怎样才能使师生互动,搭建起和谐课堂的平台,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呢?

一、尊重学生,积极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行为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激动、焦虑的情绪,缺乏自信心,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留点“面子”,让他们能“抬起头来”做人。这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学困生”。成绩差是“学困生”的主要表现,而正是由于成绩差,他们也就成了教师特殊“照顾”的对象:轻者被教师大声训斥,重者被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他们的人格。特别是在考试之后,“学困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筒:语文老师叫出来训斥一顿,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奚落一番,更有甚者变本加厉,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站着听讲……如此这般,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留给他们的只是极度的自卑。因此,这些孩子上课连头也不敢抬,更别说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学活动了,他们完全成了课堂上的“局外人”。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必须对学生施以爱。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海洋中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更多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能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五根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缺失,更何况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所以,教师要具备学生的心灵,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建立起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没有宽容,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爱,就没有师生互动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如果教师的教学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激趣。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而教书育人需要这种融洽的教学氛围。

因此,教师要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感觉“妙不可言”,进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所学功课,使自己“动”起来。

三、巧设问题,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应该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社会生活,巧妙地设计,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又能够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合作互动起来。

那么,教师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互动起来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问题的预设要紧扣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切忌问之无物。2、问题的预设要小而精,切忌大而空。3、问题的预设要从内容到形式,切忌瞒天过海、杂乱无章。4、问题的预设要面向全体,切忌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筹码。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忌越俎代庖。

四、体验成功,催生学生“乐”学的欲望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需要。一次成功,必将推动第二次成功,所以,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或是“有益的偏心”,或是难度不大,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或是在某个方面有特长,能大显身手等等,让他们借助这些机会都能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愉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盲目的互动其效果会适得相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师生互动”的实质理解得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应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地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了,因此随意地互动、胡乱地讨论、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互动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查一查就能掌握了,还用互动吗?这样的互动,有名无实,只是形式罢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该互动的互动,不用互动的自行解决就行了。

上一篇: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抓好小学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