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氮平对伴抑郁障碍的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2-10-08 05:35:30

米氮平对伴抑郁障碍的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米氮平对伴抑郁障碍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仅给予脑梗死相关药物及康复护理措施,研究组加入米氮平改善其心理抑郁状态。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心理抑郁、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依从性变化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抑郁总发生率仅为50.00%,显著优于对照组抑郁总发生率93.33%;研究组依从性、运动功能、生活能力、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米氮平可显著改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抑郁情况,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获得满意预后,保障其生活质量,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米氮平; 脑梗死; 抑郁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049-03

脑梗死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有研究证明,脑梗死可导致部分患者脑部损害,使其产生抑郁相关症状,甚至将影响其心理状态,导致患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提示抑郁情绪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2]。本文将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12日-2014年6月2日前来就诊的60例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米氮平对伴抑郁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为提高此类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1.55±3.42)岁,本次研究距脑卒中疾病发生间隔时间1~4个月,平均(2.03±0.11)个月。按照抽签方式将60例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间隔时间、例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经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脑梗死诊断标准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2)排除病情较重具有死亡危险、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其他脑部疾病史者;(3)排除酒精依赖、药物依赖及吸毒者;(4)无严重的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情况;(5)无恶性肿瘤疾病;(6)无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7)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8)可坚持完成本次研究,无中途退出情况;(9)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仅给予脑梗死相关药物及康复护理措施,对其心理抑郁情况未给予任何药物或护理干预;研究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实施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入米氮平[由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改善其心理抑郁状态,初始计量给药为15 mg/d,于睡前服用,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剂量,于给药两周后达到给药200~250 mg/d为宜。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周,记录其治疗前后心理抑郁、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依从性变化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效果评价标准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价患者心理抑郁情况,共24项内容,分数越高则抑郁程度越严重,<8分无抑郁、8~19分轻度抑郁、20~35分中度抑郁、>35分重度抑郁[3];(2)康复效果:①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评价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情况,共50小项,其中上肢33项66分,下肢17项34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肢体运动功能越好[4];②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3)依从性:共分为三个等级,若患者完全遵医嘱治疗则为完全依从、偶尔不遵医嘱治疗属于不完全依从、不遵医嘱治疗次数大于遵医嘱治疗次数则为完全不依从,不遵医嘱情况包括私自更改服药内容(如药物种类、数量、时间等)、不配合治疗、护理及检查等工作;(4)满意度: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用于评价患者对本次治疗内容、服务态度、临床疗效等满意情况,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抑郁

研究组与对照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心理抑郁状态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抑郁状态对比 例(%)

2.2 依从性

两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依从性变化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例(%)

2.3 康复效果

两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Fugl-Meyer、Barthel变化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见表3。

2.4 满意度

两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满意度对比,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分

3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无任何精神类疾病史患者经临床确诊为出现明显症状的脑梗死后引发的精神抑郁情况[6]。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死亡率约为31.11%,发病后伴抑郁障碍几率则高达40%左右,其原因为脑梗死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且由于过度担心康复效果,对其身心均造成严重伤害,抑郁症状由此显现,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郁闷等,属于负面心理情绪[7]。发生抑郁后脑梗死患者产生消极情绪,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临床症状,影响治疗及康复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周围环境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脑梗死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脑梗死伴抑郁障碍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米氮平(mirtazapine,MTP)由6-氯米氨舍林衍生而来,属于特异性5-羟色胺(5-HT)能及去甲肾上腺素(NE)能抗抑郁药物(NaSSA),临床主要用于抑郁症状治疗,如精神抑制、睡眠质量差、运动抑制、缺乏等[8]。研究表明[9],米氮平能够显著拮抗机体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及末梢突触前膜肾上腺素α2自身受体,对5-羟色胺神经元末梢突触前膜肾上腺素α2异型受体同时发挥拮抗作用,最终达到增加5-羟色胺能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释放量的目的,获得改善抑郁症状的显著效果。此外有研究显示,米氮平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的同时,由于对机体中多巴胺、肾上腺素α1、胆碱等受体具有较低亲和力,因此基本不存在抗胆碱能效果,对机体血管系统刺激性较小甚至无刺激,提示该药治疗抑郁症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仅对原发疾病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护理,其心理抑郁状态较差,高达16.67%患者均出现重度抑郁,且治疗依从性、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并不理想,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较低;研究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加用米氮平改善其心理抑郁症状,患者抑郁总发生率仅为50.00%,且无重度抑郁发生,提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状效果显著,且由于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较为满意,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较高,与张通等[10]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应用米氮平可显著改善脑梗死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抑郁情况,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获得满意预后,保障其生活质量,利用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建芳,陈朝俊,余志辉,等.急性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3,29(11):996-998.

[2] Parikh R M,Robinson R G,Lipsey J R,et al.The impac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on recover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ver two years follow-up[J].Arch Neurol,2014,47(4):785-789.

[3]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34(3):146-147.

[4]赵彦超.抗抑郁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病人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2012,38(10):34-35.

[5]秦保健,李琳,李武.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2013,23(7):513-514.

[6]饶俊平.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12):2298.

[7] House A,Knapp P,Bamford J,et al.Mortality at 12 and 24 months after strok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syruptoms at 1 month[J].Stroke,2013,32(11):696-701.

[8]马建军,李学,冯艳,等.米氮平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病人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0(7):486-487.

[9]蒋亚斌,李国成.脑梗后抑郁及抗抑郁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3,8(31):68.

[10]张通,孟家眉.脑卒中后抑郁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29(2):73.

(收稿日期:2014-07-05) (编辑:金燕)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浅析 下一篇:外科手术微创时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