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古法,传承膏方

时间:2022-10-08 05:27:42

几乎每一位全国名老中医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仔细梳理开来,他们的一生,似乎都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耕耘奋斗,为中医学术的传承保驾护航,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今年九十高龄的秦亮甫老先生已是第二次作客《家庭用药》杂志,这位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老中医,继承了其父在中医领域针药结合的专长,悬壶济世七十余年,更在花甲之年自学法语,凭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在十年间先后九次赴法讲学,将我国的国粹——针灸,广为传播。

两年前的秦老曾经历过胃癌根治手术,历经这次劫难的他,渐渐淡出了针灸门诊。但如今九十岁的他仍不时坐诊为需要的人开具膏方。秦老说:“如今人们都有冬令进补膏方的习惯,小小一料膏方蕴含了中医的精髓,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方面有其卓然的疗效。而医生们在开具膏方时,从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到为患者定制个体化的膏方用毛笔书写脉案,如今这一套流程走下来似乎都已经赋上了现代化的色彩。”虽说用电脑或用硬笔开具处方的流程简单轻松,提高了开膏方的效率。但秦老恐怕开膏方这一古法的传承在时代变迁中失传,于是,总想着为后世之人留下点什么。

脉案书写,古习用毛笔

老百姓有句话:“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冬令膏方进补的传统自古就风靡江浙沪地区,上海地区尤甚。

膏方很重视脉案书写,中医的理、法、方、药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正确、科学地书写脉案,才能保证治疗的有序和准确。

膏方的脉案,以往习用毛笔书写,一张带着墨香的纸,既能体现中医传统特色的治病之方,又可作为中华艺术佳品。古人开药方,用的都是毛笔。所以以前学中医,都要求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据说,是因为学医之路漫漫,其过程充满了艰辛,而写毛笔字可以锻炼耐力,秦老就写得一手臻微入妙的毛笔字。

膏方制法有讲究

在所有的中药剂型中,膏方是制药过程比较复杂,防治疾病效果很好的一种剂型。明清时,膏方还只是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家才能享受的佳品,到了近代,膏方的发展才较为普及。

以前的膏方都是人工炮制,而且要上门制药。通常情况下,膏方客人到大夫那里开好了药方,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了药工。制膏前一天,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把胶类药拣出另放,然后把其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浸润药料,令其充分吸水膨胀,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浸泡一天一夜。

第二天一早,药工挑着铜锅、榨床等工具上门,煎药制膏。先把浸泡后的药料上火煎煮,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此时药汁渐浓,即可用纱布过滤出头道药汁,煎了头汁,煎二汁,二汁之后煎三汁。滤净的药汁倒入铜锅中,进行浓缩,可以先用大火煎熬,让药汁慢慢变成稠厚,浓缩成清膏,再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断用铲搅拌,直至膏制成,此时天也已经黑了。

注意存放别马虎

秦老一再强调,为了使膏方能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存放方法可不能马虎。

首先在膏方制作后,应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盖。可以将其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但不宜用铝、铁锅作为盛器。一般情况下,多放在阴凉处,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在每天服用膏方时,应该放一个固定的汤匙,以免把水分带进锅罐里而造成发霉变质。

一旦气候潮湿,或者天气变暖,在膏方上出现一些霉点,此时宜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隔水高温蒸烊。如果霉点很多且在膏面的深处也见有霉点,就不能服用了。

“老克勒”的养生经

“老克勒”是上海话,其中的“克勒”是外来语,据说是英文单词“Color”(彩色的意思)音译过来的。旧上海的老克勒们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一群人,他们都是有层次、会享受的上流绅士。几次与秦老的相见,秦老都是一身整洁的西装,头发也梳理得很整齐,言行举止彬彬有礼,颇具上海“老克勒”的风度。即使后来在病榻上的相见,秦老依旧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谈话间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宛若不曾生过病的样子。

说起自己的养生经,秦老将之总结为五点“动静结合、恬淡虚无、制怒节欲,以安五脏,乃能长寿”。十数年间,早练一套三分钟源自少林拳的“浪子燕青拳”,晚坐于床练习静坐放松功以排除杂念、神清意静的习惯一直都雷打不动。患病期间的秦老,除在医院接受治疗外,也会给自己开具中药药方辅助治疗,给别人看了一辈子的病,在轮到给自己看病时也自当穷尽自己一生所学。秦老笑言,自己病前、病后,心理上也如打了一场仗般,心情的起落、心境的变化也让秦老对生命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谈话到后来又回归了主题,秦老说到自己收过多名徒弟,为了让自己的行医经验得到传承和发展,造福更多的老百姓,自己都是倾囊相授。如今他的徒弟们也各成一派,成为了沪上有名的医生。此次再借《家庭用药》的平台将膏方制作的古法细细说来,只为祖国经典不致失传。正如秦老笔下的这首诗:

共商

病魔缠身似冰霜,温馨融冰换沧桑。

劲松还需枝茂托,传承创新常共商。

上一篇:重视宫颈癌前病变的防治 下一篇: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