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实以激趣 言之自有物

时间:2022-10-08 04:08:44

摘 要:“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何写起”,它是大部分学生习作的通病。学生习作过程应是对世界、对自我认识的过程,即作文应是来源于生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把习作内化成是一种需求与满足,习作才能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探讨了如何从“物、景、事”三个方面出发,将“生活”和“兴趣”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生活;兴趣

对于作文写作,一般来说,学生一拿起笔来就头疼,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从何写起,这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如何治疗这个通病呢?

认识一:学生习作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起点始终应是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即起源于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认识二: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旦被调动、培养起来,他们就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会把学习写作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就会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

基于以上认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通病。

一、以物激趣,使学生言之有物

多数学生写状物的作文,不能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对于这类作文,我们可以采用实物观察教学法。例如,教学作文《我爱家乡的西红柿》时,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课前准备好品种优良、形状各异的西红柿,并让学生也每人准备一个。上课时,教师把西红柿用水果盘装着,放在讲台桌上,让学生也拿出自己准备的西红柿。首先,教师简要介绍西红柿的来历,再让学生汇报自家西红柿的一般生长过程。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成熟后的西红柿,说说其形状颜色等,最后让学生品尝其味道。这样一来,学生耳目新、兴趣油然而生。此时再引导学生讲解用途。学生兴致勃勃,有的说,西红柿是烧菜时不可缺少的配料;有的说西红柿可以做成各种酱料;有的说西红柿可以做成上等的凉拌菜;有的说西红柿还可以做美容等等。在学生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总结出西红柿是一种用途广泛、营养丰富的蔬菜。由于学生以实物为依托,观察仔细、了解透彻、体会深刻,说写结合,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多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加上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家乡的西红柿写得逼真、写得惹人喜爱!

二、以景激趣,使学生言之有物

“趣之导行,情之导心”。“触景”无疑是“生情”的最直接的途径。有一次,我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的文章的过程中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事情是这样的:那一天下午作文课,上课不久,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大雨倾盆而下。这时,我无意中发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站着好多送雨具的家长。由于雨下得太大了,好几个家长的衣服都被雨水淋湿了。此情此景,我怦然心动。于是,我有意地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雨中情》。要求学生通过描绘周围景物,观察人物外貌,想象人物心理等完成一篇习作。结果,相当多的同学作文写得真实、有意义。例如,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妈妈在一个台资的体育用品制造厂里上班,感冒三天了,刚好今天请假在家休息,却顶风冒雨为我送伞,看着她站在窗外,冷风吹来不停地打着寒战,我的心几乎碎了,我的泪水禁不住往下流。我太对不起妈妈了:平时学习不用心,一上作文课,随便作文抄一篇应付了事,更不应该的是昨天我还把骗妈妈买作文选的十块钱拿去上网玩游戏……我真的太没良心了,妈妈,我辜负了您的期望……”

三、以事激趣,使学生言之有物

曼恩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兴趣不浓,作文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在他们身上,习作的欲望还在沉睡,作文的火焰还需要老师来点燃。不然的话,学生往往应付了事,草草收兵,自然就言而无物,语言贫乏、内容空洞。可根据习作的要求,借助多媒体、组织游戏、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教学以促使学生乐于表达,进而言之有物。如,教学习作《可爱的家乡》时,不妨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那巍峨连绵的群山、淙淙奔流的溪水、波光粼粼的池塘、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园、披一身霞光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对物、景、事的仔细观察与用心体验,通过观察、体验来激发写作的热情,让学生易于下笔,乐于动笔,急于表达,进而陶冶情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 努力实施新课程 下一篇:打造亮点,勾住老师第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