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的功能和骨髓损伤的解剖特点

时间:2022-10-08 03:14:54

骨髓的功能和骨髓损伤的解剖特点

摘要: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是人身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免疫器官,它是各种软组织和免疫细胞的来源。骨髓存在于长骨之中,是人体血液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主要运行者,其主要功能便是造血,是维持机体生命和免疫能力的主要源泉。随着当前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对骨髓的认识也在逐步的加强,在对骨髓的保护和损伤治疗过程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关键词:脊髓的功能解剖;脊髓损伤

近三十年来,血细胞生成的研究发展很快,现已证明人类骨髓中存在造血功能干细胞,数量不到骨髓总细胞数的1%,它们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能分化为各血细胞系统的祖细胞(如淋巴系干细胞、粒系干细胞),再大量分化、增殖为各种原始和成熟血细胞,最后这些成熟的血细胞通过骨髓进入血液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人体造血干细胞由于存在的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效能。一部分存在于干细胞池,是人体造血细胞的储备库,以适应和满足各种状态下造血的需要;另一部分存在于增殖池,这些细胞不断增殖更新,以弥补因细胞衰老或丢失所致的血细胞不足,维持人体血流平衡。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脱位最严重的合并症,也是对人打击最大的一种致残性疾患。脊髓损伤多发生于年轻人,80%为40岁以下的男性。脊髓损伤多发生于颈椎下部,其次为脊柱的胸腰段。严重的完全性脊髓损伤,至今难以完全恢复,可导致终身严重残疾,对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和负担。

1、创伤性骨髓炎的定义与分类

骨髓炎是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骨的炎症,是一个由于微生物感染并导致骨骼破坏的炎症反应过程。按照感染机制可分为外源性和血源性两类。血源性骨髓炎是由已知或未知菌血症所致,外源性骨髓炎是由创伤、手术或临近组织感染引起。创伤性骨髓炎多是一种慢性骨髓炎,是一种长期的感染,有时长达数月或数年。它以致病菌的持续存在、低反应性炎症、死骨的出现及窦道的形成为主要特征。局部一个区域的反复感染并伴有低热是慢性骨髓炎的一个明显特征。第1类:彻底清创后胫腓骨完整的胫骨骨髓炎,预期康复时间为6~12周。第2类:彻底清创后有完整胫骨结构但是需要骨移植保持结构稳定的胫骨骨髓炎,这种类型的骨髓炎的康复时间约3~6个月。第3类:等于或小于6 cm 的胫骨缺损但腓骨完整的骨髓炎,其康复时间约6~12个月。第4类:>6 cm 的胫骨缺损但腓骨完整的骨髓炎,其康复时间约12~18个月。第5类:彻底清创后>6 cm的胫骨缺损而且没有完整结构的腓骨。这种骨髓炎的康复时间远大于18个月。

2、发病机理

细菌感染骨骼是造成骨髓炎直接原因。当细菌在易感骨骼处获得生存条件时,最终都将演变成骨髓炎。总体来说,骨髓炎的发生需要3个条件:(1)细菌毒力,真菌、寄生虫、分支杆菌、支原体、革兰氏阴性或者革兰氏阳性细菌都可以造成骨髓炎。通过临床表现也很难判断是哪种致病因素造成。但是,暴露在高危环境中会增加特异性或者稀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2)宿主的生理状态,伤口中细菌的状态不是造成感染的第一因素。许多手术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但是他们中很少形成骨感染。伤口的局部环境影响着感染的发生,这些环境受到了全身及局部因素的影响。全身状态克服局部的能力及系统影响伤口愈合的能力即为宿主的生理状态。(3)解剖结构的稳定性,健康骨骼的稳定性可以阻止骨髓炎的进展。丧失稳定性后,骨骼和周围软组织常发生持续的炎症反应,不稳定骨折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局部破坏面积的增大,同时也可能最后促成感染。

3、脊髓的功能解剖

3.1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脊髓圆锥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实际上脊髓仅占椎管的上2/3,全长40~45cm。脊髓呈扁圆柱形,全长粗细不均,平第5、6颈椎水平有颈膨大,平第12胸椎水平有腰骶膨大。两处膨大从此分别发出到上肢和下肢的神经,神经细胞相应增多,而致两处脊髓膨大。脊髓腰骶膨大以下逐渐变细,称脊髓圆锥,再向下是无神经结构的终丝继续下延到尾骨。脊髓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沟裂,前面有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线上有后正中沟。前正中裂两侧有两条浅沟,称前外侧沟,后正中沟两侧有两条后外侧沟,脊髓全身自前外侧沟依次穿出31对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外侧沟自上而下附着31对后根。每个后根上附有一个脊神经节,该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周围突参加组成脊神经;而中枢突组成后根,自后外侧沟进入脊髓。因此,后根在椎间孔处与前根合并成一条脊神经根,距各自的椎间孔自上而下愈来愈远,结果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自上而下逐渐倾斜,最后腰骶部的神经根近乎垂直下行。

3.2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构成。在脊髓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或蝴蝶形的灰质。每侧灰质前部扩大部分称为前角,后端较细称后角,后角稍扩大的末端称后角尖。前、后角之间的区域称中间带,第1胸节至第3腰节的中间带向外侧突出形成侧角。由于前角、后角和侧角在脊髓内上下连贯成柱状,故也称前柱、后柱和侧柱。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称灰质连合(又称中央灰质),连接两侧的灰质。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

3.3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的上行或下行传导束是传导功能的重要结构。除头面部以外,身体的深部、浅部感觉以及大部分内脏感觉,都通过脊髓传导到脑。另一方面,脑对躯体和四肢的骨骼肌运动以及部分内脏的管理也要通过脊髓才能完成。因此,脊髓是上行或下行传导过程中的中继站,是脑与周围神经联系的重要通道。

3.4反射功能许多肌、腺体和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脊髓对肌、腺体和内脏传入的刺激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中间神经元完成节段问与高级中枢的联系,并实施肌、腺体反射性活动的执行功能。反射功能在脊髓内完成,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

3.5造血功能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细胞骨髓逐渐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要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极强,骨髓最高的造血能力可达到正常造血情况的9倍,如果只保留骨髓的1/10,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所以少量骨髓捐献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当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细胞会很快增殖,在一、二周内完全恢复原来的水平。因此,捐献者不仅不会影响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统得到了锻炼,更具备了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药物敏感性试验中不同方法灵敏度的比较及助溶... 下一篇:浅谈现代机械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