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条措施

时间:2022-10-08 01:29:3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享受民主中学会民主的态度,在被尊重中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在信任的目光中增长自信,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与人为善。平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严于律己,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使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会把自身置于集体之中,从周围环境和其他同学身上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还可在教室里悬挂名人书画,办好校报,以启迪心智;举办竞赛栏、展示栏等评比台,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开设“心灵之声”广播,引导学生进行心声交流和析疑解难;设立“流动图书箱”,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引导学生和好书交朋友。这些活动会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做人。

二、建立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

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教师可实行自荐演讲上岗制、一日班长负责制、文明示范轮岗制等民主化的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岗位,各尽所能,在不同层面获得锻炼、提高的机会。其次,还要在班级中倡导合作竞争的精神,开展“争创优胜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专长、卫生等方面展开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赛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学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竞赛中协调合作,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久而久之,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设浓厚的舆论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

正如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需要航灯,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催人奋进的班级舆论。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午间八分钟等渠道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结合班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对班级的不良的现象进行分析,向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同学学习,增进学生们对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健康心理的认识,让“我能行”、“我真棒”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旋律。此外,还应适时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挫折体验,使他们明白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乏坚强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荣誉和失败,不要把荣誉看得过重,不能因为一次没评上“三好学生”,甚至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产生心理波动。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挫折面前鼓足勇气,树立继续前进的信心。

四、架设沟通桥梁,适时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性别、智力、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同。教师在矫正时,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架设起沟通桥梁,通过个别谈心、开设“心之声”信箱、“心里话”日记、周记等方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及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多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做心理疏导,让每位学生都微笑度过每一天。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更要以爱动其心,以理导其行,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微笑、多赞美、多关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期盼,从而自觉学习,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重视家校配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为标准,给孩子施压,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的家访才能了解家长教育孩子方法是否正确,从而指导家长学习教育子女的艺术,如谈心艺术、批评艺术、拒绝艺术等,使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对其子女的教育活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上一篇:中学地理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