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风险分析

时间:2022-10-08 12:54:01

氧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风险分析

摘 要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ml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各2次/日×14天。记录治疗前、后第7、14、21天的患者NIHSS、BI评分,治疗前、后的生化结果,治疗3周内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第7、14、21天NIHSS及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生化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自由基清除剂 随机对照试验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edaravone,MCI-186)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化学名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依达拉奉注射液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对脑梗伴有其他自由基疾病的人群是否达到一药多治的作用及其安全性如何。我们对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进一步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1~75(64.13±11.29)岁;伴高血压18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5例,卒中史13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37~73(68.59 ±7.48)岁;伴高血压22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3例,卒中史11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脑梗死部位、既往病史、伴发疾病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②发病72小时以内;③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④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⑤18~75岁住院患者,性别不限;⑥无全身严重并发症。

研究方法:治疗组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10ml)+生理盐水100ml,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0ml+生理盐水100ml,均静滴,2次/日,共14天。两组均接受奥扎格雷纳治疗及常规治疗,必要时可以用脱水剂,禁止应用溶栓、抗凝和降纤药物,及其他氧自由基清除剂等。

观察指标:①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第7天、14天、21天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巴塞尔指数(BI)分别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和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②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次日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③记录开始治疗3周内患者的不良反应。

疗效评价标准: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7、14、21天各进行1次NIHSS和BI评分。参照脑卒中病人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按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及病残程度,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4级。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两组治疗后第7天NIHSS评分及BI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第14、21天,两组间NIHSS评分和BI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治疗组治疗后第7、14和21天NIHSS减分率的显著率分别为18.00%、50.00%和70.00%,对照组分别为4.0%、28.0%和34.0%,总有效率分别为60%、92%、94%,对照组分别为44%、72%、82%,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本研究中,共记录不良事件5次,其中治疗组2次和对照组3次。1例发生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3例肌酐升高,1例肌酸激酶升高,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治疗组4%和对照组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其他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讨 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自由基损伤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能通过多个途径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作为自由基捕获剂,可抑制黄嘌呤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抑制迟发性的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依达拉奉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有:①直接清除一氧化氮及活性氧化物,Satoh K等在研究中,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证明依达拉奉有着直接清除引起脑缺血脑损伤的一氧化氮的活性。②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脑缺血。③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Amemiya S等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通过Bax/Bcl-2依赖抗凋亡的机制显示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④Cho KH等研究表明依达拉奉能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中性粒细胞入侵和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本研究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第7、14、21天应用NIHSS和BI分别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显示:虽两组治疗7天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天、21天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第7、14和21天NIHSS减分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92%、94%,对照组分别为44%、72%、82%,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依达拉奉有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依达拉奉的治疗对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PT无影响,尚不能说明依达拉奉能治疗糖尿病、冠心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氧自由基疾病。本研究中,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治疗组4%和对照组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依达拉奉治疗是安全的。

本研究显示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一种的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依达拉奉的治疗对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PT无影响,尚不能说明依达拉奉能治疗糖尿病、冠心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氧自由基疾病。依达拉奉的治疗是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 Garlick PB,D avies MJ,H earse DJ,et al.Directd etection of free radicals in the reperfused rat heart us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spectroscopy.Circ Res JT -Circulation research,1987,61:57-60.

表1 两组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上一篇: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14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沙丁胺醇溶液吸入药物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