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时间:2022-10-08 12:53:19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内容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综合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分为“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 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把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揉合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摒弃了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把模型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自由贸易的一种偏离,它强调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必要性、合理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内在规模经济是指随企业规模扩大,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内在规模经济又可称为“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它给单个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种规模经济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为明显,如飞机、汽车等行业。在这些产业中,厂商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达到行业所允许的最小有限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否则其生产成本过高,会被淘汰。这些行业内的厂商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行业不再是完全竞争的。同时,由于内在规模经济的存在,垄断厂商必然按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定价,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这就为政府通过关税、出口补贴等手段抽取垄断利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利润转移理论”的出发点。

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个厂商从本产业的壮大中获得收益。它对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对于产业却是内在的,故又称为“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取决于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越大,单个厂商发展所需的条件越容易满足,从而获得的收益越多。外部规模经济在那些研发投入巨大的行业非常显著。然而这些产业投资的风险较大,且由于“外溢效应”厂商不能独享其投资带来的收益,厂商不愿投资,产业难以发展壮大。而高科技产业往往又在国家的发展中有战略作用,因此政府就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扶植。这就引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另一分支“外部经济论”。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中还没形成关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性结论。本文采取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Helpman.E.)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的分法,把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伯特兰(J.Bertrand)市场结构。每个厂商都在它对另一厂商选择的价格预测既定的情况下作出自己的价格选择。为获得利润最大化,每一厂商都会把价格定的低于对方,厂商进行价格博弈,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为止。库尔诺(A.Cournot)寡头市场。在寡头市场中,每个厂商预测对方的产量,在假定对方产量不变的基础上确定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厂商进行产量博弈。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分析所用的基本模型主要是伯特兰模型和库尔诺模型。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

“利润转移论”

“出口补贴论”。“以出口补贴促进出口”模型最早由布兰德和斯潘塞提出,他们在库尔诺竞争模型基础上论述了出口补贴对本国福利的巨大作用。本文以克鲁格曼的“波音和空中客车模型”分析出口补贴的作用。克鲁格曼假定,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中客车”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寡头公司,现双方考虑生产一种新型飞机,但由机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如此之大,只能允许一家公司生产新式飞机。如果两家公司同时生产,两败俱伤,双方都亏损5单位;如只有一家公司生产,该公司会获得100单位收益。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双方策略组合为:(生产,生产)、(生产,不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不生产)。每个策略组合中的前者表示“空中客车”的选择,后者表示“波音”的选择,以下同。对应收益情况为:(-5, -5)、(100,0)、(0,100)、(0,0)。此时存在两个纳什均衡:(100,0)和(0,100)。即空中客车生产、波音退出或空中客车退出、波音生产。但是,如果双方某一政府给予本国公司少许补贴,双方的竞争优势就会改变,均衡点将移动。假如欧洲政府承诺给予空中客车10单位的生产补贴。这时,如果波音和空中客车同时生产,波音将亏损5单位,但是空中客车赢利5单位。双方的策略组合仍为:(生产,生产)、(生产,不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不生产)。但对应收益情况已变为:(5,-5)、(110,0)、(0,100)、(0,0)。此时空中客车存在占优策略――生产,因为生产带来的收益永远大于不生产。这样空中客车肯定会上线生产,而波音只能选择退出,均衡点为(110,0)。我们看到空中客车凭借政府的少许补贴占领了市场,利润流向欧洲。

“战略进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又可称为“关税抽取租金论”,最早也是由布兰德和斯潘塞提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国外垄断厂商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存在着经济租金(即超额垄断利润),进口国等于向国外厂商支付了租金,因此进口国政府可以运用关税抽取国外厂商的超额垄断利润。政府征收进口关税时,国外垄断厂商要么降低垄断价格,要么减少出口量。若国外垄断厂商选择降低价格,则其垄断利润减少,且由自己承担损失;若国外垄断厂商选择减少出口量,则相当于让出了部分市场,国内厂商就会进入该产业,达到扶植该产业的目的。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由克鲁格曼提出。他假定:寡头垄断市场;产品相互替代,但不完全替代;国内外市场分割,两企业相互向对方市场渗透,并在第三国市场上竞争。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指出,如果本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厂商进入本国市场设置阻碍,本国厂商在本国市场上获得特权地位,将销售更多的产品,产量增加;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成本下降,进而市场进一步扩大。相反,国外厂商:销售减少――产量缩减――成本上升――市场缩小。这一过程将持续到一个新的多元市场均衡为止。随着本国厂商成本下降和国外厂商成本的上升,一旦本国厂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便可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

外部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某些产业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私人投资明显不足,这在新兴高科技产业最为明显。然而这些行业又往往具有战略性,其创造的知识、技术、产品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政府要选择适当的高科技产业加以扶植,降低其投资的风险,吸引私人资本投入该行业,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另外,经济外溢效应不仅存在于本产业内,产业间也存在外溢效应,表现为一个产业对另一产业的支撑效应。政府对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基础产业也应该给予扶植。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条件分析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只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其它约束条件如下:

不存在其他国的报复行为,否则将陷入报复的“囚徒困境”。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一定的“零和博弈”色彩,如果世界各国都实施这种“以邻为壑”的保护政策,将导致世界贸易的萎缩。

完备的信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需要确定面临的市场结构(垄断还是寡占)、选择扶植的对象、确定扶植的力度、估计实施后厂商的反应,所有这些都需要掌握完备的信息才能做到。信息的不完备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大障碍。

产业条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应具一定的特征:产业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该产业要有限地使用瓶颈资源;与出口相关的产业应该比国外产业更集中或至少一样集中,能形成集群效应。

隐含条件――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条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那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现成的。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就影响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效果,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参考资料:

1. 苏应蓉.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 当代财经,2003(3)

2. 韩军.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两种不同取向[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类),2000(6)

3. 刘运顶.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理论基础[J]. 华南金融研究,2001(6)

4. 夏申. 论战略性贸易政策[J]. 中国贸易问题,1995(8、9)

上一篇:国有企业传统机制的经济学问题 下一篇:谈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与战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