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不再是“青虫”的时候

时间:2022-10-08 12:26:45

当学生不再是“青虫”的时候

摘要: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转变思维,跳出大纲和教参的定式思维,提供给学生更加真实、有益的课程。

关键词:学生;教师;课程

一、教师如何面对学生

研一上学期,在听戎庭伟老师的课程与教学论一课时,学习到了丰子恺先生的一句话:“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这句话用非常简单的比喻就道出了课程中学生视角的真谛,于我颇有共鸣。因为在我上大学之前,教师的印象总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他们掌握着知识,传授着真理。然而这种传授却是近乎冰冷的,教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教却不在乎学生能否接受,以大纲既定的内容来教却不在乎学生是否需要,“人类在很长时期中,曾经把受教育者的被动性作为社会的期望(价值取向)”。①所以,在看到“敛住翅膀”这一描述后我不禁想,如果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教学的过程将是多么理想。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了杭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首届浙派语文论坛,却又颠覆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本届论坛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先请一些浙派名师上台讲演公开课,然后再由在座的教师评课,最后专家进行总结。其中有一堂课,是一位特级教师讲演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章作为典型的后现代文本,具有明显的多义性。所以,当这位特级教师,最后想把文章的主题定义在歌颂了母亲伟大的母爱及人性的真善,是一种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的无边无际的母爱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对。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援引马尔克斯本人的话和其他著作来对主题进行质疑;有的从文本出发,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的动作、语言提出其表现的应该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母亲对冷漠社会的抗争;还有的援引了文学理论来向老师证明,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并不一定就像表面所描述的那样等等。这堂课的结果是,教师尴尬的下不来台,而在座的老师却为一个个学生精彩的回答发出阵阵掌声。这样的公开课,不仅是我,就是许多工作多年的教师也是第一次见到。参加评课的专家说,他被这样的公开课震撼到了,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自己的学生已经远远超越了你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二、教师如何面对自己

不可否认,如果我两年后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水平可能确不如杭外的这批学生。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有听导师说过杭外的语文教师一年要有多少的阅读量,他们又会指导学生阅读多少书目。这里的指导不是说开了书单,推荐几本书目就算结束,而是真的有在带着学生学习阅读,正是这样的努力,为杭外的学生开拓了视野,积累了阅读量,也使他们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所以,当你的学生已经不再是“青虫”的时候,你还有多少机会去敛住翅膀呢?你只能奋起直飞,不断学习,这样才能担负得起教师的名号。

同时,要做的不仅仅是展开翅膀,还需要转变思维。就语文教学来说,文本的意义本来就不是固定的。伽达默尔曾通过视野融合这个概念向人们证明,作品的意义并不是给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面受到个人知识背景的影响,对作品有一个预想或前判断,称为个人视野;一面受到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做出一系列阐释的影响,称为历史视野。理解就发生在这两个视野融合的过程中。一篇传统的课文,随着历史发展,它的主题思想也会有所变化,人们的认识是多元的,对作品的主题存在不同认识也是正常的,可以多种意见并存,而不是硬性的去统一认识。文本是常读常新的,所以课程也就必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②课程到底需要上什么,怎么上,还是需要教师不断去思考、去发掘的。教师应该努力突破大纲和教参的定式思维局限,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解读,来丰富文本的意义,将最真实的、有价值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三、教师如何面对未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虽然这样的提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出现,但是直到近几年人们才深有体会。现代人接触的信息量之丰富,手段之便捷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就有了更多主动接触自己喜爱的知识的机会和学习自己需要的课程的权力。他们可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天赋,而不是一味的被制度化的教育所压制。“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③,留下足够的空间,他们也许会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这些学生已经不再是按照我们的计划,按部就班成长的“青虫”了,可能一个不经意,他们就已经破茧成蝶,甚至把你远远甩在身后了。如此看来,一名现代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并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徐继存,车丽娜著.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的时代澄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伍叶琴.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教育研究,2013(1):119―125.

[5]徐金贵.深度备课:建构教师自己的语文课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1(12):29―30.

注解:

①陈桂生著:《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徐继存,车丽娜著:《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的时代澄明》,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③[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浅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从教学生活化角度谈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