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时间:2022-10-08 12:23:22

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德智体美各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在孩子身体的发育、心理的成长、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上都给予了雏形。本文主要是讲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幸福感;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

(一)“民威型”,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的任做出适当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积极乐观等良好的性格品质,孩子将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能做出合理判断,调节好情绪,逐渐形成幸福感。

(二)“绝对权威型”,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娇惯溺爱型”,即“低要求、高反”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这种爱是缺乏理智和分寸的,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是提出过分的要求, 父母也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但却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这一类型的父母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

(四)"忽视冷漠型",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极可能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工作繁忙、交际应酬多、业余时间少的父母身上,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一)强烈的好奇心:表现为好看、好问、好听和好动手。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由和亲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扩展到同伴的关系上。

(三)总体心理特征: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一)学前阶段,儿童是由他人的行为和动作引起自己思维活动的,所以在"民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容易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感知到幸福;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即孩子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孩子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回应,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参与讨论;鼓励孩子上进,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对其缺点和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二)"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学前阶段,他们的行为是受情绪支配的,所以在"绝对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通常不能以正确、积极阳光的心态去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无法感知到幸福;同时又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这属于高控制教养方式,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对孩子冷漠,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代替孩子思考, 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三)"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较强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儿童会缺乏创新能力,影响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形成一系列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像俗话讲“身在福中不知福”,父母总是非理性地给予孩子太多,渐渐地他们就会对任何东西都感到不满足,也就不会感受到幸福。

(四)"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还会荒废未来的学业,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儿童具有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形成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孩子本身完全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认为父母是丝毫不在乎他的,可能是放弃他了,孩子就会不自主地在内心里放弃自己,觉得很孤独,好像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温暖和煦的阳光,感受不到温暖,也看不到希望,仅存的一点幸福感也会因此降低直到感受不了幸福。

参考文献:

[1]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中国健康教育,2007.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南海出版公司

上一篇:试论国学经典与当代人文素养提升的关系 下一篇:探究《浮士德》与《约伯记》中人文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