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油田六区注聚现状及典型问题的改进

时间:2022-10-07 11:41:15

孤东油田六区注聚现状及典型问题的改进

[摘 要]聚合物驱油在孤东油田应用比较广泛,在六区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在对聚驱见效油井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聚驱开发中油水井堵塞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孤东油田;油水井堵塞

中图分类号:TE35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15-01

在孤东油田开发中,聚合物驱油应用比较成熟,对区块增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分析其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成为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为了提升驱油效果,要对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比如油水井堵塞问题是聚驱中后期阶段主要难题,要在把握其原因基础上,谋求合理的治理措施。

1 孤东油田六区注聚现状

当前孤东油田六区逐步进入聚驱中后期阶段,驱油技术成效比较明显,但在具体实施中受许多因素制约,准确把握这些才能更好地利用聚驱提升区块产能。

1.1 注聚特征和成效

一是增油效果明显。注聚后确定合理注入量,在注入量达到一定量后,注采单元会出现含水降低、产油增多的效果,提升了油井产能。

二是区块开发条件得到改善。随着注聚应用增多,注入油井压力逐步上升,普遍提高了2MPa左右;平均吸水指数逐步降低,平均降低了1-1.5MPa・d/m3左右;启动压力小幅上升,约上升1MPa左右;阻力系数稳步增加,约由1.16增加到2.4。通过注聚开发大部分油井油压普遍上升,区块内低压井减少、高压井增多,说明注入聚合物提升了区块注入压力,对地下流度比和驱替情况也有了较大改善,发挥了渗流阻力增加、波及面积扩大的作用。

三是吸水不均衡问题得到改善。注聚开发前区块层间和层内吸水差异较大,单纯注水易造成“突进”问题,无法发挥驱油增产作用。而注聚后层间矛盾得到缓解,各层系间的注入强度也比较稳定。

四是流体性质得到改善。注聚后储层波及面积扩大,纵向产油部分增加,原油粘度、密度和地下水矿化度等出现一定变化,说明注入聚合物首先进入高渗透储层,持续注入后波及面积扩大到储层中上部位低渗透层系,造成流体性质发生明显变化。以某单采油井注聚前后流体性质为例,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2 注聚成效的影响因素

一是沉积条件。经过区块勘探开发,注聚见效与沉积微相关系如表2所示,泛滥平原相和河道亚相见效好于其他沉积微相。室内试验表明,聚驱可提升中高渗透储层油气采收率,而对低渗透储层增油不明显,说明聚驱在符合韵律沉积特征的油层砂体中作用更加突出。

二是油水井连通性条件。对注聚见效井分析,发现实施注聚驱区块北部多于南部,基本在中心部位,而不见效油井多在边角地带。单采井油水井间河道砂对应连通状况如表3所示。

2 注聚典型问题的解决

通过前文分析,可看出沉积条件和油水井连通性是见效井主要影响因素,而注聚进入中后期阶段,典型问题就是堵塞问题,会降低油井连通性,影响注聚效果。当前,孤东六区油井供液不足,平均沉没度在90m以下,静压平均为14.3MPa,呈现偏高趋势,原因主要是地层聚合物堵塞造成的,油井无法提液引效、水井无法均匀吸收。堵塞问题分两类:近井地层聚合物堵塞和防砂工具堵塞,地层一旦堵塞会造成“水井注得进,油井采不出”问题,影响开发成效。

2.1 油井堵塞的原因

对近井地层堵塞,主要是该区块地层粘土和泥质含量较高;剩余含油饱和度较低,注聚前采出率已达30%以上,含水率达97%以上,还有较少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不到50%;经过一定时期强注强采,孔渗条件分布不均,引发近井地层堵塞。

防砂工具堵塞,主要表现为拔绕或拔滤后井涌和静压高,出现胶冻状物质,这主要是孤东油田常用绕丝高充防砂方式,加大了聚合物在防砂工具上的聚集率,因聚合物在防砂工具或井壁堆积,形成滤饼引发堵塞。

2.2 水井堵塞的原因

该区块高压水井较少,多层注聚井层系吸收不均匀,单层吸聚占总井数60%以上。多层注聚层系间差异造成聚合物在各层渗流阻力不同,物性不佳的层系吸水少造成驱替介质在该层流动较慢,引发聚合物沉淀堵塞。同时,个别水井停注和关井后,滞留聚合物也会变质絮凝,造成堵塞。

2.3 油水井堵塞的改进措施

对防砂工具引发的堵塞,具备自喷条件油井可实施诱喷,通过自喷生产予以解决,但要控制好液量、维持好生产压差;对无自喷条件油井,要重新进行防砂解堵,或采取化学防砂等防砂方式。

对发生在近井地层的堵塞,可采用压裂酸化、振动解堵、射流、试挤等方式,或利用化学解堵配合辅助方式进行,辅助解堵主要是添加强氧化性过氧化物,在堵塞地层引发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和破坏堵塞物;还可以配合混排、气举、脉冲解堵等方式,将堵塞物排除。

为预防油水井堵塞,要减少躺井次数、缩短作业时间,注聚井需长时间关井时要提前注入清水段塞,将井底和近井地层聚合物推进到地层内部,防止变质沉淀絮凝为堵塞物。要积极更新防砂方式,在水井放喷时控制流量,防止流量过大造成聚合物与粘土物质粘结。对多层系物性条件不一油井,要采取分层注聚方式开发。

3 结论

综上所述,注聚是孤东六区主要作业方式,但在长期开发中易出现油水井堵塞题,通过对注聚应用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油水井堵塞成因,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改进,有利于提升注聚开发成效,更好地进行油田开发。

参考文献

[1] 佟乐,齐海涛.聚合物驱油水井堵塞物表面活性剂解聚实验[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2(01).

[2] 孙奇.注聚井堵塞原因分析及增注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上一篇:提高管带机运行可靠性的适应性改造 下一篇:立式储罐底板腐蚀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