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隋代琉璃、玛瑙双陆棋

时间:2022-10-07 11:21:10

1986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长乐路40号榆林地区驻西安办事处内发现一座隋代舍利墓,出土了27枚棋子状物。其中13枚为玻璃质,绿色;另14枚为玛瑙质,除一枚乳白色外,余均为褐色。均平底,尖顶,略呈圆锥形。27枚棋子中,24枚高2.7厘米、底径2.6厘米;另二子较小,一枚玻璃子高1.6厘米、底径2.6厘米,一枚玛瑙子高1.5厘米、底径2.2厘米;另一白色玛瑙子略大,高2.8厘米、底径2.7厘米(图1)。这批棋子状物因形状奇特并极为罕见,出土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被长期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并多次被选赴境外展出。

联系中国古代有关用具尤其是各类游戏用具进行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这批棋子与中国古代的“双陆”关系密切。

首先,与文献记载极为吻合。双陆是我国古代博戏的一种,源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后始流行于曹魏,盛干梁、陈、魏、齐、隋、唐以及宋、元时期,明清两代逐渐衰落,至近代失传。历代古籍如《谱双》《类要》《事林广纪》等均记有关于双陆的资料。由《谱双》等知,双陆又称“双六”“打双”“波罗塞戏”等,是一一种“视彩行马”的赌博性游戏,用具有盘、子、骰子及筹码。其盘“如围棋盘之半而长,两门二十四路皆刻出”。骰子有二,正立方体,六面刻幺至六点。“凡赏罚之筹,唯所约,无有定数”。其对局方法因流行地域广泛而有不同类型,如有“北双陆”“南皮(河北南皮)双陆”“番禺(广州)双陆”“真腊(柬埔寨)阁(sh6)婆(印尼爪哇)双陆”“大食(阿拉伯帝国)双陆”及“日本双陆”等,我国史料大都记载简略,难知其详,但唐时,我国双陆曾传入日本,其常局格制较为详致地保留在日本的《双陆锦囊钞》一书中,其文云:“棋盘上下十二道,棋子黑白各十五枚。黑棋自上左向右行,复由下向左行;白棋由下左向右行,复由上右向左行。二人对坐,轮流掷骰子行棋。骰子二枚,每上下左右前后六面标有的点子。如掷得和,掷者可在自己的棋中一子走二步、一子走三步。同色之棋,一道中可任重数子,一道中有二枚同色之棋者,敌棋不得入,已入者取去,取掉的棋可于敌方下次投骰时入局,如取掉的棋不得入局,则他棋均不能行。一方不能行棋,即由对方掷骰行棋。如一方的棋均入最高的六道(黑为下内六道,白为上内六道)者胜。”从上述行棋方法及取胜结果不难看出,双陆与现代跳棋较为相似。记载表明,双陆子色分两种,以黑白常见,或可为青、红、黄或其他颜色。质地以天然木质为常见,也可以犀角、象牙、玻璃、玉等为之。其形状如捣衣椎形、截柿形、浮屠(塔)形及围棋子形等,特征是“底圆平而杀其上”。町高可矮,高可长3寸2分,上径4分,下径寸1分,如捣衣椎形,矮则如浮屠形、截柿形,更有低平如围棋子形状。对照这些记载,我们发现,西安东郊隋墓所出之物特征与古代双陆子颇为相合,其色分两种,形状特征亦是“底圆平而杀其上”,其圆锥体形状、大小规格,正与“截柿形”吻合,考其实而辨其名,该物应是双陆子无疑。

其次,征诸出土文物及古代绘画,亦极为吻合。迄今为止,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双陆实物及古代绘画屡有发现。四川万县冉仁才墓还曾出土一具青瓷明器,长9.5厘米、宽7.3厘米,作者名之为“案形器”,实乃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双陆局,为长方形,圈足一剧饰壶(kun)门形孔,盘面两长边阴刻对称的十二道棋格,中有格界,与史书所载一致,惜无棋子出土。1965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壁画中,绘有一个侍者手捧双陆局的画面。棋局长方形,上刻棋格,盘上十余枚双陆子依稀可见,均为桃形。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有两副8世纪(约与唐时代相当)的紫檀木画双陆局及一批黄色、靛蓝色、绿色及淡绿色的水晶和玻璃双陆子,其局长方形,上刻24棋格,子呈凸鼓的扁圆形,与唐围棋子类似,一如《谱双》所载。1974年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曾出土一组双陆实用具(图2),其局残存盘板,长方形,长52.8厘米、宽25.4厘米,形制与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双陆局相近,双陆子30个,黑白各半,底平柄短如浮屠形,以漆木做成。北宋人曾临摹有一幅唐双陆仕女图,画中两名贵族妇女正聚精会神地进行双陆对局,局面卜错落陈列着10余枚黑白双陆子,形如较短的捣衣椎状。1977年江苏江阴曾发掘明初夏颧墓,出土有30枚双陆子,状如捣衣椎状。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组明清之际的双陆局,其双陆子残存22枚,黑子10枚为紫檀质,白子12枚为黄杨木质,亦形如捣衣椎状。这些实物资料及古代绘画表明,古代双陆子种类多样,质地有木、水晶、玻璃等,色有黑白两种或黄、蓝、绿等色,其形状有围棋子形、塔形、短捣衣椎形,特点是年代愈晚,高度愈高,这些均与古籍所载述相同,亦与西安隋舍利墓所出之物吻合。

再者,从双陆的实用功能考虑。双陆局及其对局方法既然如现代跳棋,那么其子的特点,除去分双方两色之外,还具有盘上双方子数固定、子利于盘上移动、子数较少、盘面疏朗,且各子触用频繁的特点。因此,其子制成捣衣椎形或截柿形、塔形即“底圆平而杀其上”者,则无疑具有手指撮捏移动方便、观局明了开阔、落子稳定且局面美观的优点,这与当今跳棋子形设计的考虑应同出一辙。而日本唐时双陆子属早期,其较矮平如围棋子,当是受流行更广、更早的围棋影响的缘故。

此外,关于古代双陆子的数目。上述所引史书记载为30枚,然亦有记为12枚、18枚等者,总之受盘面及行棋规则限制,应在24至40枚之间,但决不至于多如围棋子那样的数百枚。因此,隋舍利墓出土之物数目为27枚,仍在限数之内。从其外形判断,其24枚形状一致,且玻璃子、玛瑙子各12枚,应属24枚双陆局用子,其中两枚较矮的棋子似为原器残损,因质料名贵,故复制,与另一较大玛瑙子同作为配子备用。

因此,我们认为,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所出之物为古代博具双陆子,因其罕见,弥足珍贵。

责编

潇 然

上一篇:奥林匹克收藏经典 下一篇:江西出土的陶瓷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