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体验式场所类型的设计可能重观世博会展馆馆对城市休闲设施设计的启示

时间:2022-10-07 11:18:14

初探体验式场所类型的设计可能重观世博会展馆馆对城市休闲设施设计的启示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个国家馆中,来自瑞士馆和荷兰馆是目前亮相的方案中,具备相同特质的两个,瑞士馆在通过穿越整个建筑的缆车,串联起展馆的方方面面。而荷兰馆则是一系列小型建筑的组合,被一条高度不停变化的蜿蜒道路串联,游客通过乘坐特制的游览车辆,在道路上穿行,并在各个小型建筑边停靠,进行参观。在这两个展馆中,参观者的体验被有意识的安排,游览的过程不再仅仅是各项展品各个展厅的串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展品之一。

关键词:体验;压缩景观;社区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2008年北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闭幕式上,下届举办城市伦敦带来的8分钟表演,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伦敦街道上常见的双层巴士,自行车上班族,轮滑者,雨伞等诸多代表性的城市元素被集中展示,将一段简短的生活影像展现在鸟巢的跑道上。

如果承认来自媒体和大众的诸多好评,认为伦敦的8分钟城市预演是成功的,像人们所叙述的一样,“仿佛看到了伦敦的城市生活”,那么,就城市文化的传播而言,伦敦在8分钟内所做的努力,实现了他们的传达城市理念的目标。那不需要是一个口号,就像是一部镜头快速切换的伦敦纪录片,城市内的繁忙,闲适,乐观,哪怕这些都是表演,都得到的恰当的传递。

这一切都和瑞士馆和荷兰馆的初衷类似。两栋建筑同样承载着传达本国最先进理念的任务。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地域元素”,及其传达方式,探讨瑞士馆和荷兰馆两栋建筑中的游览体验,评述两者对于国家形象表达的优点和劣势。而传达国家形象,正是设立国家馆的最大意义。

体验式展馆的景观压缩技巧

抛开两座展馆内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诸如环保技术,影音图像等,他们都复制了本国城市生活景观的一个片段。瑞士馆非常直接的将足以代表国内自然景观的草坪带到了展馆的屋顶,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缆车,带着对瑞士群山的遐想,则作为馆内的参观载具。荷兰馆则稍稍隐晦了些,但是垂直化的生活诉求,在荷兰早已存在。作为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荷兰的建筑师一直都在关注高容积率建筑设计,Mvrdv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高低变化的曲折道路正是将荷兰街道景观进行折叠安排的一种尝试。同时,“街道”两侧的建筑部分使用了荷兰本土建筑的立面元素。

瑞士馆的建筑师这样描述他们的“草地景观”:缆车被设计的非常低,你的脚几乎可以触到草地,闻到草的清香,耳边传来的是各种天然的声音……。建筑师强调了综合的感官要素对于参观者的影响,希望瑞士广阔草场的幻像,可以呈现在参观者的心中。荷兰馆的做法则希望借助有些梦幻的街道景观,传达先进的生活理念。在景观元素的引用上,瑞士馆的直接更容易唤起参观者对于其本国景色的遐想,特别是缆车的使用,以及盘旋上升的缆车索道,更容易让参观者有身处瑞士群山的感觉,多种感官元素的使用,也直接刺激着参观者的感官。荷兰馆并没有直接挪用本国要素,这里没有风车,展示出来的推广图像中也没有看到郁金香花田这些足以代表荷兰的景观要素。而是创造了一个有诸多片段,很多甚至是非本国要素组成的布景,观众无法从中获得直接的暗示以产生与荷兰相关的想象。

二、现有城市规划中局部景观深度开发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高强度的城市开发中,存在着建设粗暴,路网稀疏等诸多问题,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经济效益及局部城市发展,牺牲了大量的景观资源和城市绿地,大量城市公园被占用开发的案例屡见不鲜。社区级的局部公园越来越难见到,即便是有幸保存的社区级景观,也因为长期无人管理导致绿地荒废,景观破败。而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是城市级别的巨型城市广场,或大型城市中心绿地这样大尺度的公园设施。纵观社区级小型公园或景观破败的原因,以及地方对于大型城市景观建设的热衷,我们不难发现,开发者对于“体验”和“感官”的重视,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因。

从功能上来说,社区级小型公园设施散布更广,更易于维护和使用,也更贴近城市生活。而城市级景观公园耗资巨大,环境效益其实极低,大量的广场硬地铺装还会破坏局部小气候。但是大型景观设施带来的尺度刺激和感官享受成为了其建设的源动力。世博会中的展馆设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即小尺度的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路径设置,也可以塑造出机具深度和丰富性的景观体验。

三、尺度和背景,和动态表演。

瑞士辽阔的自然景观中,不仅仅有草场,更有远处的群山,活动的牲畜,零星的木质房屋,仅仅考虑草场景观,其广阔的尺度和起伏的程度都是难以复制的。建筑师已经进了最大的努力进行设计,够低的缆车保证了参观者的视线角度,缆车的方式保证了草场景观上的人群密度,还有不停播放的音效。

相较瑞士馆的写实做法,荷兰馆并没有生硬的复制其街道景观,可以说,建筑师一开始便没有期待向观众传达荷兰街道景观的幻想,这座被称为“快乐街”的建筑在世界上无从寻找原型,观众深知自己处在一个布景之中进行游览,这样,和其他的场馆相比,这里创造了一个新的场所,对于任何人而言都陌生,并且足够唤起我们的好奇心进行探索。街道景观不完整,立面不完整,道路不完整,元素不够,尺度错误,甚至建筑师都说“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一座高层建筑的花装屋顶”,可以说,荷兰馆足够诚实的告诉每一个观众其本身的虚假,这样,观众其实处在一个和多数展馆相同的游览状态,来看从没有见过的东西,而不是在瑞士馆中对瑞士的草原有所期待。但其乘坐载具自由游览的特性,又让参观者有足够的代入感并感觉其自身可以对这个新场所产生影响,零星的本土建筑元素又在告知参观者,这里是荷兰馆。

四、观众和演员 场所氛围的最终建构

随着展览的不断发展,瑞士馆和荷兰馆的尝试,都可以让参观者身处虚拟环境,切身的体验和影响建筑所塑造的展示空间。此外,在场馆中,参观者所处的角色,必须进行探讨,他们不再是电视机前观看纪录片的观众,他们可以真切的体验场馆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可以说,参观者身处观众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并最终参与了体验式场所的建构。

结语

对于一个城市居民来说,空间体验和城市的场所性有关,一个城市,一座建筑与他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相关只有既体验产生和形成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同时体验具体的城市和建筑空间,才是完整的城市和建筑空间。在现今高速化的信息社会中,所有的信息载体,文字,图像,视频,都可以高速的传播,然而处在特定地域的场所精神,却永远是要亲身经历,甚至是长久生活,才能得到体验和理解。体验者本身,也是场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活动和反映,也正是场所内部的灵魂所在。就这方面来说,在有限面积内创造的国家展馆,是很难传神的反映其代表国家和城市的精神的。尺度,景观,居民所有的要素都不能得到真实的表达,所以现阶段而言,没有一个国家馆可以超越展览建筑的本质而成为一个真实的国家场所。然而这种布景式建筑,用看似玩笑的手法,却真正向体验式的场所设计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而我们的城市公园,城市休闲设施,剥离了“场所表达”的严肃职能,却给了这种“玩笑”建筑发挥的完全空间。体验式展馆的现实案例,为更新和激活我们的城市景观,社区公园,提供了“体验式场所”的积极思路,有待我们继续开拓。

参考文献

1.郑时龄,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时代建筑,2008:6,p32

2.李维娜,芳草的天空――上海世博会瑞士馆,设计新潮,2007:5,p72

3.李维娜,快街乐――上海世博会荷兰馆,设计新潮,2008:1,91

4.李武英,2010上海世博会将“招”来怎样的一个中国馆?,时代建筑,2007:4,p4

5.杨馨亦,城市发展的理论思考――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对中国城市发展之影响及相关战略研究,中外建筑,2003:4,p41

上一篇:浅谈气力输送系统堵管处理 下一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