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研究

时间:2022-10-07 09:24:36

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研究

摘 要:包容性增长是强调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的增长方式,产业平衡发展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因其所包括的产业结构平衡和区域平衡发展两方面内容直接内含于包容性增长理念,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产业平衡发展通过把社会各阶层纳入到经济发展进程进而使其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而不仅仅是向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的类似收入再分配。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需要从消除区域和产业壁垒、加快产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实施适度倾斜的产业政策、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5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产业平衡发展;包容性增长;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045―05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主席两次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强调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的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逐步实现产业平衡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产业平衡发展是欠发达地区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前提

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禀赋较为丰富,但高素质人力资源、科技水平等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普遍欠缺。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大范围、全方位的区域竞争日趋加剧,欠发达地区如何获得并充分利用有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资源?随着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围绕这一理念的要义,可以看出,产业平衡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一)产业平衡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实践意义

1.产业平衡有助于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有学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是一种益贫式增长,从而低收入群体可以从经济增长中分享更多收益。按这种理解,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注重解决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发展出使两者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动态机制。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建立在政府转移支付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性政策上,更应该以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为基础。这种产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实现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以及欠发达地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达到产业结构平衡发展两方面。这样的产业发展才能既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也有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所涵盖的“惠及大多数人”的目标。

2.产业平衡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竞争中获得均等机会创造条件

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包容性增长强调通过高速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创造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以及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平等来促进社会公平和增长的共享性。但显而易见,快速且可持续的增长应该建立在广泛的部门和区域基础上,包容大部分劳动力、穷人和易受伤害群体。单靠少数产业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并不符合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但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过度依赖当地少数几个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这大大减少了欠发达地区获得参与经济全方位竞争的机会。欠发达地区要获取更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机会,应逐步从过去的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向产业平衡发展战略过渡。

3.产业平衡发展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生态保护角度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也包括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体系的完善,而这些都与产业平衡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欠发达地区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较多,这就意味着单靠发展工业谋求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需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其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低下,市场化程度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支撑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远未完善,产业平衡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各个层面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在欠发达地区成长并完善。此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决定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主体。

(二)从产业平衡视角看欠发达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机理

从产业平衡发展角度来看,欠发达地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机理可归结为:横向可协调、纵向可持续。具体来看,产业平衡主要通过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欠发达地区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1.产业平衡能够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在静态上体现包容性增长的要求

产业平衡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是一种建立在产业各部门、各区域合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成果得到社会各阶层共享的发展方式,这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从具体实现路径上来说,产业平衡发展要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各区域同步发展,这可以实现新兴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的结合。新型工业化在拉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新型城市化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也有助于城市工业、服务业向农村铺开,以城市化带动农业特别是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则是工业、服务业向农业领域的大量渗透,能够强化三大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产业平衡发展在实现产业合理化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大众共享,这是由产业平衡发展的多阶层广泛参与的特性所决定的。产业平衡发展所依靠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支撑,最大范围的将低收入群体、中小民营经济等草根利益阶层纳入进来,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

2.产业平衡发展能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使包容性增长动态化发展

产业平衡发展以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本质上也就是包容性增长,而且是长期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产业平衡发展为民众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经济发展过程提供了更大的公平性和选择余地,这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包容性增长。同时,产业平衡发展为社会各阶层民众分享增长成果提供了条件,进而实现人力资本提升,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产业进一步发展,保证了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而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使得包容性增长具有更大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长期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对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施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速度,客观上讲,这一战略对于吸引外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所带来的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对于社会公平、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形态日益严重,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逐渐扩大,这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突出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低水平、经济市场化进程障碍较多等方面。

(一)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

从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0年,我国属于欠发达地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7302.96、17309.03元,同期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收入分别为7262.33、6390.01元,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38倍、2.71倍。此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还体现在这种“多二元困境”(指在体制变动导致的利益转移过程中,由于“转移性收益偏多”与“转移性损失偏多”的逆向性运动,带来了不仅是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差别,还带来了非正常速度的高低收入群体的分化)。这种高低收入群体分化,再加上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带来的收入差距,使得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人们收入差距的反向拉大越来越明显。

(二)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长期以来各地区经济发展就不平衡,并且不平衡发展战略虽然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各地区发展失衡现象更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除了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市场潜力等客观原因外,经济体制转轨、政策调整和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发展战略因素更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差别。虽然国家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政策调整,但是,这对于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远远不足。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来看,2010年,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48%;东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44%、63.9%。从2010年各省(区、市)人均GDP排名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相比,差距有5.8倍之多。

(三)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下,升级潜力难以发挥

近年来,虽然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加快,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许多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参与产业分工的过程中产业畸形发展,以至于沦为发达地区的“原料基地”。农业方面,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远远不及工业,而且由于长期产业不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乡分割体制与重工轻农政策,导致农业在发展水平上也与工业存在很大差距。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散户生产比重较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人口素质较低,而且农户资金也出现向非生产领域转移的现象,这些都制约着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的发挥。更严重的问题表现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方面。由于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细致化的产业链分工使得发达地区依靠其比较优势逐渐成为服务活动的聚集地和出口地,欠发达地区主要从事服务投入含量不高的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对服务投入的中间需求力量不足,对服务业推动力也不足,这导致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制造业高比例的增长结构,也使当地生产业因缺乏中间需求而相对滞后,制约了其自身第三产业增长的速度。这样,现代分工体系下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日益加剧、深化,阻碍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潜力的发挥。此外,政府把发展经济与发展工业等同的思维模式,也容易使政府对资源配置向第一、二产业倾斜,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发展观念转变的迟缓,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等因素综合作用,是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

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一个原因,但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也是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之一,这一结论可以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路径依赖中看出。

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使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发达地区,其经济市场化基础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缓慢。市场化基础越差,越容易使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就越困难,市场化的改革也就越困难,由此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落后。因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需要依靠国有经济,地方政府部门就越需要管理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比重较小就成了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的重要表现。从现实来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越是市场化程度低的省份,政府的经济职能越强。经济的发展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远远超过对市场的依赖。因此,产业不平衡发展在事实上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和市场化进程缓慢的现象。

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途径分析

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通常会考虑从东部发达地区汲取经验,但这里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某些产业在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够取得成功,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却成效甚微?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实践迈向成功。这需要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并与发达地区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的因素很多,但追根溯源,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要素流动机制、市场经济制度两个基础性因素,这也是回答上面问题的关键。

1.要素流动机制不顺畅

由于要素的流动、溢出效应的发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相对价格差异使得发达地区的产品、产业加工环节会有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激励。这种互动效应使得欠发达地区获得了产业、产品转移的效益。因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从长远来看是有可能消除差距并实现区域平衡增长,条件之一就是原材料、资金、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产业部门之间也具有类似过程,要素资源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减少部门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实现产业平衡发展。但是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来说,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突出的表现在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市场分割现象严重、产业间要素流动不顺畅、对外开放水平低。随之而来的情况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产业结构失衡,甚至部分地区产业畸形发展,沦为发达地区原材料基地,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2.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

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市场化水平低是欠发达地区的另一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平衡发展的另一限制性因素。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潜力,但一般受历史、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制度扭曲现象较严重。如市场经济配套改革落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育缓慢,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民营经济不活跃,存在发展的体制;市场经济观念比较薄弱,小农意识还比较浓。

(二)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1.消除区域和产业壁垒,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打破区域间和产业间壁垒可以有效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打破区域和产业间壁垒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打破区域和产业壁垒,使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按照市场力量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城乡产业平衡发展。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略显滞后的现状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背景下更要注重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要促进要素资源在这些产业部门中的自由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大规模流动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这种流动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配置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2.加快欠发达地区产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制度扭曲

从我国发达地区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经历过市场化改革而基本已实现有效竞争的制造业部门发展势头迅猛,但农业部门以及仍处于严格管制的能源部门、公共交通、卫生医疗、公共服务设施等服务业部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短板。高市场化部门与低市场化部门之间发展的扭曲是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因此,要实现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加快产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制度扭曲是重要前提条件。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部门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完善制度保障所引起的,这与经历多年改革实践的工业部门良好发展的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下一阶段在第三产业部门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减少制度扭曲是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求欠发达地区产业部门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关键是实现市场主导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步伐是与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相一致的,如逐步简化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审批手续,缩小政府对经济过程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严格规范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和数额,提高工作人员办事效率,进一步透明并简化对中小企业的征税过程,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这都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的可选措施。

3.实施适度倾斜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国家投资和生产布局重点的大规模倾斜是地区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从产业的角度看,倾斜政策作为产业结构转换的一种有力手段,既可以服务于不平衡增长,也可以服务于平衡增长,这是对国民经济中短线和瓶颈部门“补短”的需要。而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政策,是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这种倾斜政策正是为了克服短线制约,提高区域间产业均衡水平。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倾斜投资和其他诸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可以增强其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从而逐步减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实现与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4.探索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之路。但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应注重协调好多方面的经济关系。“三化”协调发展要注意发挥第三产业在第一、二产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要积极促进生产业发展,发挥生产业在工业、农业发展中的中间作用,这是完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应是以第三产业带动的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平稳推进为特征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5.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比较慢,产业不平衡发展现象严重,产业发展中“短板”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有别于发达地区模式,欠发达地区的政策重心应向中小企业倾斜。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人力条件的匮乏,像发达地区一样发展大企业困难很大,因此在政策上要避免照搬发达地区模式,注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产业平衡发展,政府应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上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及时向民营企业行业信息,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参与社会分工、如何依托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借助当地特色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应积极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条件,还包括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参考文献

[1]邓聿文.中国需要包容性增长而非单一GDP增长.[EB/OL].2010―10―18.news.省略/fortune/2010-10/18/c―12669225.htm.

[2]胡星斗.建议勿提“包容性增长”,倡导“共享式”发展[EB/OL].胡星斗.中国问题学、弱势群体经济学,2010―10―01.www.省略/.

[3]Birdsall,N. Reflections on the Macro Founda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he DevelopingWorld[J],working paper, No.130, Centre for Glob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2007.

[4]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5]陆岷峰,张惠.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实现要点研究[J].桂海论丛,2011,(1).

[6]方大春.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转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

[7]Besley,Timothy;Burgess,Robin and Esteve-Volart,Berta. The Policy Origins of Growth and Poverty in India,in Besley,Timothy and Cord,Lousie J.(eds.):Deliveringon the Promise of Pro-poor Growth[J].Palgrave Macmillan and the World Bank,New York,59-78,2007.

[8]赵佳佳.不平衡增长的转轨路径及其矫正[J].经济研究参考,2004,(96).

[9]郑凯捷.制造业产业链区域间分工与服务业不平衡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10]王可侠.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过程中的政府“路径依赖”研究[J].学术界,2004,(1).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中国模式”的制度移植路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