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促成精彩生成

时间:2022-10-07 08:32:25

【中图分类号】G633.5

【内容提要】:

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两年参加了一些历史教师培训会,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通过今年暑假期间的远程研修这一平台,在听课、讨论和评课过程中,和许多老师就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预设"与"生成"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优秀的公开课不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而是一节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机动灵活应变的课。

是的,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精心预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充分的预设。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由于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我调查了学生对远古人的了解情况后,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出示《北京人头像》问:1、这个人长的漂亮吗?通俗的问法,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2、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原始的大森林中,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生存下去吗?让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力,跟随老师的描述,追溯到远古时期,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之后,学生进行讨论,思路变得清晰起来。所以,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使课堂更精彩。

第二,深入钻研教材,关注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作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因此,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比如在今年市讲课比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文献资料的同时,适时的补充了视频资料《万隆会议》的讲话,以及的部分外交材料,让学生得以充分的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所以,预设要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课堂关注生成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

首先,精心预设,期待生成。"上课就像打仗,我们不能打无备之仗。"同样的,课前如果能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在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我设计的活动:出示《北京人头像》,问:1、这个人长的漂亮吗?学生很感兴趣的说:"不漂亮",并能点出他"丑"在哪里。虽然学生的语言不够精炼,但已经能描述出远古人的模样特征。学生的答案在我的意料之中,下一个预设也如约而至:"老师,他长得这么难看,怎么会是人呢?"学生的疑问很自然的引出"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与"北京人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人的活动"等问题,从而,本课的主要内容在精心预设中轻松愉快的实现了精彩生成。

因此,新课程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要求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把握生活的本质。

第二,不拘预设,巧妙生成。"课堂如战场,它是千变万化的。"战场上的情况可以说瞬息万变,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教师所能控制的,因此课堂上也随时有意外情况生成。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调整教学预案,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我在上《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家主张后,预设"我来当法官"活动:一个人因饥饿而犯了法,如果你是诸子百家的一名代表,让你做法官,你会如何判?如果你是战国时的诸侯国王,你会采纳哪家主张?哪里想到,这样小小的一个环节却成为了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学生开放性的寻找问题答案,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兴趣盎然,思维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在浓浓的研讨氛围中生动活泼的进行着。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反映可能五花八门,尤其是扮演国王的,不一定会采纳法家的主张,采纳任何一家主张都有可能,因为每家的主张都有其合理性。因此,我作了各种的预设,如采纳其他各家主张的,则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采纳其主张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法家在当时特别受重视的原因。

三、课后反思预设与生成

每一堂课结束后,我都要进行细细的回味、思索:我课前预设是否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课堂出现的"意外",我的"即兴预设"效果怎样?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在下一堂课中我如何调整方案,效果会更好?......我的头脑中会出现许多个问号,因为我想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所以,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因此,只有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法》

(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二中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中图分类号】G633.5

【内容提要】:

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两年参加了一些历史教师培训会,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通过今年暑假期间的远程研修这一平台,在听课、讨论和评课过程中,和许多老师就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预设"与"生成"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优秀的公开课不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而是一节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机动灵活应变的课。

是的,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精心预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充分的预设。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由于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我调查了学生对远古人的了解情况后,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出示《北京人头像》问:1、这个人长的漂亮吗?通俗的问法,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2、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原始的大森林中,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生存下去吗?让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力,跟随老师的描述,追溯到远古时期,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之后,学生进行讨论,思路变得清晰起来。所以,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使课堂更精彩。

第二,深入钻研教材,关注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作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因此,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比如在今年市讲课比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文献资料的同时,适时的补充了视频资料《万隆会议》的讲话,以及的部分外交材料,让学生得以充分的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所以,预设要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课堂关注生成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

首先,精心预设,期待生成。"上课就像打仗,我们不能打无备之仗。"同样的,课前如果能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在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我设计的活动:出示《北京人头像》,问:1、这个人长的漂亮吗?学生很感兴趣的说:"不漂亮",并能点出他"丑"在哪里。虽然学生的语言不够精炼,但已经能描述出远古人的模样特征。学生的答案在我的意料之中,下一个预设也如约而至:"老师,他长得这么难看,怎么会是人呢?"学生的疑问很自然的引出"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与"北京人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人的活动"等问题,从而,本课的主要内容在精心预设中轻松愉快的实现了精彩生成。

因此,新课程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要求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把握生活的本质。

第二,不拘预设,巧妙生成。"课堂如战场,它是千变万化的。"战场上的情况可以说瞬息万变,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教师所能控制的,因此课堂上也随时有意外情况生成。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调整教学预案,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我在上《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家主张后,预设"我来当法官"活动:一个人因饥饿而犯了法,如果你是诸子百家的一名代表,让你做法官,你会如何判?如果你是战国时的诸侯国王,你会采纳哪家主张?哪里想到,这样小小的一个环节却成为了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学生开放性的寻找问题答案,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兴趣盎然,思维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在浓浓的研讨氛围中生动活泼的进行着。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反映可能五花八门,尤其是扮演国王的,不一定会采纳法家的主张,采纳任何一家主张都有可能,因为每家的主张都有其合理性。因此,我作了各种的预设,如采纳其他各家主张的,则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采纳其主张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法家在当时特别受重视的原因。

三、课后反思预设与生成

每一堂课结束后,我都要进行细细的回味、思索:我课前预设是否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课堂出现的"意外",我的"即兴预设"效果怎样?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在下一堂课中我如何调整方案,效果会更好?......我的头脑中会出现许多个问号,因为我想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所以,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因此,只有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法》

上一篇: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巧妙运用phonics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