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07 06:09:27

浅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其主要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要向实践课方向迈进,研究开发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参与相结合,把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契合,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正是搭建了实现思想政治课理论和实践结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核心职业能力;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97-03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其主要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院校课程设置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同时,从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素质,比如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1]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单在课堂内的理论讲解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条件进行实践的学习和感悟、操作才能逐渐形成的,并且内化为学生内心里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辅助学生将来作为职业人的职业能力。需要而且必须要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来完成大学生这些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有它现实的必要性的:

第一,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实现方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也为高职院校的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和落实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2]。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安排,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理论内容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介绍,和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律基础知识介绍。教学要求上,需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同时还要理解和接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要在这些理论的学习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实践课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也要求必须把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对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的掌握上并不要求很精深和专业,不能像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四年时间分阶段学习,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其理论要求就更高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要能够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理论体系,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理解和体会,由认知理论到内化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而升华为一种内心的信仰,并且在实践中把内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化为行动指南,践行着认知、信仰、行动的辩证统一,实现了思政课课程改革真正激发主体参与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目标。

第二,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思政课课本内容和学生相结合的需要及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内容规范为“两课”。“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3]。本科院校需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而在高职院校,只要求开设两门,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爱国主义、道德、理想、就业与创业、社会道德与法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包括了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并且也有和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紧密联系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同时,还涵盖了法律基础知识,不仅仅给予了大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介绍,还要通过法律知识内容的讲解达到提升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从小学到中学,政治课都是偏重课堂的政治理论讲解和相关政策内容介绍,这样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厌烦政治课,甚至讨厌政治课。进入高职院校后,对于这些内容的知识体系已经有些了解,而真正要去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则是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单单从某个理论或政策内容看,需要通过特定的场所、人物、情节、活动等来开展相应实践教学。比如党建内容,要组织学生搜集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成因,还需要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党内某些先进人物的工作和业绩,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感知党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比如新农村建设问题,仅仅依靠课堂内进行相关理论、政策和内容介绍是不够的,还需要组织学生到农村去看去观察,可以是新农村发展比较好的已经卓有成效的农村,还可以是新农村发展比较差的经济情况落后的地区,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去感受,然后才能理解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和理论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出台和实施的。而从整个课程设计的实践需要来看,就需要进行内容的系统实践设计,总体上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划分,按照内容的针对性、关联性和理论体系分成若干个模块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并且根据内容和学生人数、学校状况等设置固定的实践教学的场所、基地、实验室等。在实践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放在第一位去考虑,实践课程是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理解理论和接受理论知识而设计的,着力于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目标。因而,这样的实践课程设置仅仅是政治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去体会各门学科之间都蕴含的和反映出的人类文明成果、鼓励大学生坚持科学精神并且运用知识通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实践课程对于高职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

第三,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和培养的需要,尤其是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从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看,思想政治课课程的内容设置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重要的。但是,高职院校都拥有很多专业和对学生专门的培养方向,这样对于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学好思想政治课就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手段的采用和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上也要契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一些理论不能重复着高中时候的那样讲解和说理,而是要超越高中时期对思想政治课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些理论内容,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讲解,这样的形式非常枯燥,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很乏味,也是很难深入的理解和接受,甚至会导致学生厌烦政治理论课,更别说要学生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道德指向,也很难通过简单的理论讲解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虽然,思想政治课老师在上课时候基本采用了电子课件,但是,多数还是依照课本内容框架结构利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和排版,把传统的粉笔板书转换成可以控制的电子投影模式,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和内容还是口头的讲解和分析,其实这还是传统授课,是形式上现代化,内容上传统化,效果上还是不能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志趣导向形成共鸣。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基本是采用大班(合班)上课的形式,合班的学生人数多,专业也会不同,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论仅仅是听听而已,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双向交流。由于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紧迫和学生人数的压力,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环节往往缺乏规范的课时和制度保障。使高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理解和认识缺少实践环节的亲身体验,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对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内心升华[5]。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大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目标、个人能力应该具备的过硬竞争力,比如核心职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其中核心职业能力是从业者从事某项职业必备的核心专业能力[6]。它是从业者职业导向必备的,这项能力是决定了择业者职业竞争的具体目标,首先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精通,其次要求能够顺应专业的发展趋势而跟进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经过学校几年的计划培养,基本能具有一定的核心职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职业发展中还要求高职大学生在核心职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有其他的一些能力,相对于核心职业能力来说是普通能力,也是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这些能力是大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的职业、岗位,而是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但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现今社会的从业思想已经不再是一种职业或者一个岗位就定终身的时代,任何人或任何职业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很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更喜欢在熟悉掌握某种职业技能以后变更自己的职业或者岗位,来谋求更高层次或更高职位的发展。这时,基于核心职业能力而发展的基本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选择和再选择的成功与否。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的讲解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场景、设施和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知识,理解知识,又能够通过把握知识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资源整合能力等。

第四,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思想政治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关于学生意识形态的课程,更是一门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课程。作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和各门专业学科有着深厚的联系,但是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很多专业学科有着精确的学科考量标准和依据,学了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即时地或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考查和考核,而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就没有即时的思想学习成果的考核,它对于学生思想状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并且,很多影响结果是要借助于其他学科来进行和达到的,而且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所以,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而言,要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在教学实践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真正意义是要能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程的逻辑结合,通过实践课程的检验,揭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度,要把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和理论观点讲解的方式转变为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宗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知识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即时性和长效性相结合,采取依托课堂、依托校园、依托社会的形式,积极发挥实践教学环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各类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另外,也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和教学空间的延展,作为一门关于学生意识形态的课程,要塑造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不是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因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并且是在运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又和社会中很多因素相联系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发展中,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场所,依托各类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面对不同的人群、感知不同的事件,然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从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也能够同步促进和提升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第五,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的动力和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作为一门学科要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不是个体能够完成的,需要把系统的理论进行分类,依据不同标准设计成不同的模块,再依据不同模块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模式,再依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建设实践教学的基地和实践教学的场景。这些,需要思想政治课老师彼此之间要能够在系统理论下进行沟通,把不同模块间的教学差异和联系协调起来,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之间建立起默契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同时,还需要思想政治课老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老师之间要不断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在交流和信息互通之中磨合和求同存异,寻找思想创新的火花。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对问题深入研究之后的新的剖析和定位,它不仅仅需要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也要有宽泛的知识架构空间,还要有高屋建瓴的视角,才能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触类旁通,形成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成果。因而,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不仅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思想政治课老师自身能力发展和团队建设的需要[8]。

参考文献:

[l]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

[2]杨光伟,许鸿鸣.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

[3]赵光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0,(6).

[4]詹勤彬,周梅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拓展“两课”教学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

[5]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

[6]彭彤彤,刘安卿.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5(4).

[8]彭海兵.浅谈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西部,2009,(14).

上一篇:“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设 下一篇: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