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10-07 05:35:3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本文从心理适应的概念、大学新生中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以及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探讨了加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Analyse of the Freshmen

and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ZHANG Li

(Dormitort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Rencently,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about the freshm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the adaptive problem is often oppea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Key wordsfreshmen;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educational strategy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 什么是心理适应

关于适应的概念,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来解释。广义的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包含生理适应、心理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心理适应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自己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也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其根本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状态。①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高中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适应问题成为大学新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问题。事实上,适应不良正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使他们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大学里由于适应不良导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②

2.1 生活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人、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尤其是到了大学的集体宿舍与大学的群居生活会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由于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需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在改变自己新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常常也会表现出心理的不适应。

2.2 学业适应问题

大学里,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与中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大学新生常常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如不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感觉上课没有较大收获、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认为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担心考试失败、抱怨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等等。③另外,大学的自主学习气氛与高中教育氛围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一时不习惯在无人督促和监管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生活,由此产生茫然若失、目标感缺失等种种问题。④

2.3 心理适应问题

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最大的困惑。大学新生常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首先感觉到与同学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能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往往是那些在高中时就很优秀,希望自己在大学里也一样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然而现实却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出类拔萃。因此,伴随着完美追求而来的是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失败恐惧和焦虑症使那些学生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适应变化。

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大学新生从中学熟悉的人际关系中进入大学陌生的环境,其人际关系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新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大学生渴望理解、渴望与同龄人交往、渴望建立真诚的友谊,然而大学生又同时有着自我封闭的倾向,特别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使许多大学生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此外,大学生在经济上依赖父母,部分学生还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从而产生的自卑感。另外,大学新生还常常会出现如恋爱问题、过分担心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担忧、自信心不足、做事提不起精神来等等心理问题。

3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最显著的改变就是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能在生活、学习上独立,另一方面大学新生还处在刚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阶段,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的人格特这在引起心理适应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⑤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量表测验结果表明,良好的人格特征如宽容、坚强 稳重、自信、开朗、无私等可以促进人们适应杜会环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面对冲突、挫折、能够运用合理的情绪反映方式,适应现实,保持心理平衡。此外,如自我效能感、特质焦虑倾向等个性心理特质也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水平。⑥

另外,社会价值观偏差,过分注重文凭、学历;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及父母的培养方式、情感教育以及期望;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大众传媒的发达与普及,各种正面与负面信息随时冲击着大学新生等,都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4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面临大学这个人才集中、竞争频繁的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设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因此,学校应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学校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克服自卑,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其次,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创建一个和谐、轻松、人人互相关心,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健康环境,也有利于适当缓解紧张情绪,协调其心理适应能力。

其次,对新生的适应问题,学校层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提前防止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出现极端的行为。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搜集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测试结果、日常的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言行的观察记录、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及经历的重大事件等。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散发相关资料,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支持;对于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则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解决。

此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以及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防护知识等,是当前学校和社会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4.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大学相对中学而言, 具有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且大学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授为辅的学习方式。因此如果新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导致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上面会有所不知所措。因此,大学新生在进校后,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学校教育则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和鼓励学生学好基础理论。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能提供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能增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远离家乡外地求学的学子来说,课余生活活动中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此外,在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降低对社会的恐惧感,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增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要摆脱孤独寂寞感,应该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主动、热情地与同学、老师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加入集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在与同学交往中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关心。

注释

①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1.

②王敏,曲爱群.大学新生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78.

③刘国帅,卢春莉.大学生心理不适的矛盾冲突及应对措施.科学之友,2007(2):95.

④邱君,彭跃红,宋丽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高教高职研究,2009(3):216.

⑤赵铭锡.学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5):346.

⑥顾红霞.大学生学校适应述评.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9(4):13.

上一篇: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