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课本――习题教学的新视角

时间:2022-10-07 04:20:17

寻根课本――习题教学的新视角

有人把高三的教学称之为解题教学,在知识的梳理、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真题、模拟题等。学生也被各种各样的资料所左右,偏离课本,钻入题海之中,但其实大量的习题都来源于课本,是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再加工或综合、类比、延伸与拓展的结果。因此,回归课本,钻研教材,研究课本习题,更有利于师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找到问题的根与源,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果。

问题1:在ABC中,B(-6,0),C(6,0),直线AB,AC的斜率的乘积为 ,求顶点A的轨迹(选修2-1第39页习题4)。

这是求曲线方程中一般类型的题目,通过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直接得到曲线方程为 - =1(y≠0)。

探究1.将数字形式化,从特殊到一般,探求问题的一般规律

问题2:在ABC中,B(-a,0),C(a,0),(a>0),直线AB,AC的斜率的乘积为m。(1)若m=1,求顶点A的轨迹;(2)若m为不等于零的常数,求顶点A的曲线方程。

简解:(1)类似问题1的解法,顶点A的轨迹为x2-y2=a2(y≠0),是实轴长为2a的等轴双曲线且除去两点(±a,0)。

(2)设A(x,y),由直线AB,AC的斜率乘积为m,得 ・ =m,即y2=mx2-ma2。①当m>0时, - =1(y≠0),顶点A满足的曲线方程是以BC为实轴,离心率为 1+m的双曲线(去掉B,C两点);②当-1

由此,我们欣喜地获得了圆锥曲线的又一定义:到两个定点A、B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m的点的轨迹,当m=-1时,曲线是以AB为直径的圆(去掉A,B两点);当m

探究2.观察所给问题的数据特征,探求问题的本质属性

问题3:在ABC中,B(-6,0),C(6,0),直线AB,AC的斜率的乘积为- ,求顶点A的轨迹。 + =1(y≠0)

这里得到椭圆的方程中对应的a2=36,b2=81,与对应的斜率乘积- =- ,是巧合还是必然呢?对于一般形式,能否由此得出相应结论?对此,我们有:

命题1:在ABC中,B(-a,0),C(a,0),直线AB,AC的斜率乘积为- ,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 + =1(x≠±a)

探究3.逆向探究

对课本上所给的经典习题,我们除对之一般化之外,还往往考虑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也是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等创新能力的常用方法。对于上述命题,其逆命题是否正确呢?对此,我们有(证略):

命题2:椭圆 + =1(a>b>0)长轴上的两个顶点与椭圆上的任一点(异于这两个顶点)的连线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

推论1:过椭圆 + =1(a>b>0)中心的任意一条弦的两个端点与与椭圆上的任一点的连线的斜率(斜率存在且不为0)的乘积为定值- 。

应用该结论可直接求解“苏中三市(南通、泰州、扬州)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第13题”及“2011年江苏省高考第18题”等。

探究4.类比探究

将上述性质类比到双曲线,我们有(证略):

推论2:过 - =1上两个顶点(-a,0),(a,0)与双曲线上任一点(异于两个顶点)与两个顶点的连线的斜率乘积为 。

推论3:将双曲线 - =1上过中心的任意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双曲线上的任一点与这两个交点的连线的斜率(斜率存在且不为0)的乘积为定值 。

探究5.几何角度

对圆上任意一点,若斜率存在且不为零时,与圆的直径的两个端点连线的斜率的乘积等于-1,对于椭圆,可以看作是以圆作伸压变换而形成的。将圆x2+y2=1作伸压变换T可以得到椭圆 + =1(a>b>0)。伸压变换T对应的矩阵[ ],在这种变换下对应圆的直径变成了椭圆中过中心的弦,圆上直径所对应的圆周角为直角,椭圆上任一点与过中心的弦的两个交点的连线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

证明:设圆x2+y2=r2上任意直径的一个端点的坐标为A(x1,y1)则由对称性知另一个端点坐标为B(-x1,-y1),在矩阵[ ]作用下对应点的坐标变为A(x1,y1)=(ax1,by1),B(x2,y2)=(-ax1,by1),圆上任一点P(x,y)在伸压变换T下的矩阵为[ ],在这种变换下对应点的坐标为P(x,y)=(ax,by)则

kP`A``・kP`B`= ・ = ,

由于p(x,y)在圆x2+y2=r2上,代入可得

kP`A``・kP`B`= =- 。

同样,将圆x2+y2=1作变换T=[ ]可以得到双曲线 - =1(a>0,b>0),双曲线上任一点与过中心的弦的两个交点的连线的斜率的乘积为 。

抛物线不是有心的二次曲线,故类似的性质不太明显,但如过焦点的一条弦上的两个端点与顶点连线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一般的情况下,一直线若过对称轴上一定点且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则两个交点与抛物线顶点的连线的斜率为定值。

课本中的某些习题本身就是一个性质的延伸或结论的具体化形式,通过它往往能揭示一类问题的本质或沟通某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横联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应用领域,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挖掘和剖析课本习题来实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编写这道题目的意图,这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教材题目研究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一篇: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