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牙周状况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07 01:05:09

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牙周状况的对比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81.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30-02

【关键词】 牙周疾病;牙石;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

牙周疾病是人类罹患的病种中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口腔医生严重缺乏,人群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如何对该地区人群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口腔健康教育,是摆在健康教育者面前艰巨而迫切的责任。为此,笔者对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1 825名民族大学生及1 194名汉族大学生牙周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研究,以便为少数民族口腔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西北民族大学新生及毕业生共3 019人,其中回族989人,藏族318人,蒙古族239人,维吾尔族279人,汉族1 194人;男生1 529名,女生1 490名。年龄16~25岁,平均21.2岁。

1.2 方法 按照调查要求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检查人员进行标准一致性实验,检查结果标准一致性实验达到调查方案允许的85%~95%范围,可靠度较优[1-2]。

检查龈上或龈下牙石的区段数,作为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将口腔分为6个区段,选用的区段数指数牙为(16,17),(11),(26,27),(36,37),(31),( 46,47);检查区段内的指数牙,若指数牙缺失,则检查区段内残余的所有牙齿。

1.3 判定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制定的口腔健康调查表中所列项目。调查方法、诊断标准和诊断程序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进行[2-3]。

1.4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软件SPSS 11.5对资料中的均数进行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 检验和t检验,其中百分率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5个民族间牙结石平均区段数为3.71,牙结石区段数介于3.59~3.90之间,各民族大学生牙结石的平均区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各民族男、女生牙结石区段数除维吾尔族外,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牙结石区段数虽然没有民族间的差异,但各民族大学生区段数都比较高,6个区域达到了3.39~3.90,提示牙结石患病程度比较严重,口腔卫生状况比较差。牙结石检出率最高的为藏族(82.08%),维吾尔族(70.97%)相对较低,但也处于较高的水平;维族与汉族、回族和藏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95年全国第2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8岁年龄组牙结石平均检出区段数为2.62[2]。本次调查5个民族牙结石平均区段数为3.71,显然民族大学生的牙结石平均检出区段数较高。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口腔保健意识相对较差,应该引起口腔保健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尽管选用的CPI指数对临床实际情况的反映不够灵敏,但可以基本反映该年龄组的牙周组织卫生状况。

根据1983年全国中、小学口腔健康调查资料[4],CPI指数在民族间差异很大,我国少数民族中牙龈炎患病率最低的是朝鲜族(城市为20.0%,农村为27.3%),最高的是彝族[4](城市为94.7%,农村为96.9%)。出现这种明显差异与全国性范围调查的民族众多,民族间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饮食卫生习惯等差异有关系[5]。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发达,以肉食为主,应该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纤维素的增加将增强口腔的自洁作用,降低龋病和牙结石的发病率[6]。

本资料中牙结石区段数和牙结石区段检出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男生明显高女生[7],各民族男、女生除维吾尔族外均有性别差异。提示男生口腔卫生状况较女生差,可能与男生卫生习惯不良有关。维族受检者牙结石区段数和检出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可能是样本的数量所限(279人),但也不排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可能,今后需要加大样本数量进行观察。

在大学阶段进行干预,采取控制牙结石的措施,包括宣传口腔卫生知识、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减轻青少年心理压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口腔健康水平,控制牙周疾病有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5.

[2] 李刚.临床口腔预防医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32-70.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4th Edition.Geneva,1997.

[4]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2-327.

[5] 刘雪楠,陈育德,卞金有,等.影响牙周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2):136-139.

[6] 席焕久,王如松,关兴华,等.医学人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 方志欣,周嫣,陈世稳,等.广西壮族中专学生龋病和牙周疾病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49.

(收稿日期:2007-01-08;修回日期:2007-05-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温州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常见病患病状... 下一篇:一起使用未经消毒河水致学校甲肝爆发的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