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稻茬麦生产特点及增产技术

时间:2022-10-07 12:50:03

豫南稻茬麦生产特点及增产技术

摘要 豫南地区稻茬麦受湿害、土壤黏重、肥力不足、病虫草害多发等因素影响,产量不高,呈现显著区域特点。总结了当地稻茬麦生产的不利因素、生长发育特点,提出几点增产技术。

关键词 稻茬麦;特点;增产技术;豫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73-01

1 豫南稻茬麦区气候及土壤

豫南稻茬麦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温、光、水与全省有明显差异。在小麦全生育期0 ℃以上积温2 450 ℃左右,其中冬前正积温750~800 ℃,有利于安全越冬。全生育期日照时数1 140~1 200 h,其中拔节期至成熟日照时数480~560 h,有效光照率41%~47%,明显少于中北部,不利于碳水化合物形成和积累。全生育期降水420~600 mm,其中10―11月占全部降水量22%左右,12月至翌年2月占21%左右,3―5月占57%左右。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寡照,不利于灌浆结实,并引发渍害和病虫害。水稻土上部质地较轻,下部较黏重,保水保肥性能较好,但渗水能力差,旱时结块形成大坷垃,土壤过湿,耕层黏重,整地困难,适耕性差,适播期短。

2 小麦生产的不利因素

近年来,随着政策拉动、行政推动、技术促动,豫南稻茬麦产量有显著增长,但与豫中北地区相比仍处于中低产水平。综其原因,除劳动力弱化、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主观原因外,湿害、土壤黏重、中后期病虫害、干热风是主要限制因素。

2.1 湿害

湿害是豫南稻茬麦增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对1960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9―10月降雨大于150 mm和3―5月降雨大于300 mm均可形成明显湿害,发生年份占71.4%。湿害首先影响整地质量和适期播种,导致出苗慢,冬前发育不足,甚至单根独苗越冬。湿害最主要是影响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且出现几率大,致使小麦根系发育不良,代谢失调,影响分蘖成穗,助长病虫害发生蔓延,影响灌浆,降低结实率[1]。

2.2 土壤黏重

豫南水稻土平均容重1.36 g/cm3,由于长期淹水,土壤黏湿板结,耕性差,适耕期短。旱涝年份难以整地,影响播种质量和出苗。由于长期湿耕,耕层下形成坚硬且难以透水的犁底层,影响根系生长,分蘖少,造成弱苗、黄苗、僵苗。

2.3 土壤肥力不足

根据土壤普查和测土化验统计,豫南水稻土平均有机质含量0.3%~1.4%,全氮含量0.07%~0.08%,有效磷含量0.03%~0.09%,速效钾含量3~6 mg/kg。有机质少,有效磷短缺,肥力不足。

2.4 病虫草害严重

豫南地区气候温和多湿,为多种病虫草害发生与蔓延提供有利条件。主要病害有土传花叶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2015年赤霉病流行,小麦减产,品质下降,价次效低。主要虫害有红蜘蛛、粘虫、蚜虫等。豫南地区地湿雨多,耕作粗放,杂草种类多,生长旺盛,多年来一直是小麦生产的一大障碍因素,主要杂草有看麦娘、猪殃殃、牛繁缕、野燕麦、大巢菜、小巢菜等。

3 生长发育特点

3.1 根茎叶生长

豫南稻茬适播小麦播后6~7 d出苗,冬前主茎生长5~6片叶,越冬期可缓慢生长1~2片叶,大多适生品种主茎总叶数为12片,次生根越冬前4~5条,返青期10~15条,全生育期单株次生根20条左右,明显少于豫中北。第1节间伸长发生在2月中下旬,3月中下旬拔节,茎节伸长快,组织柔嫩,株高增加,易于倒伏。

3.2 分蘖成穗特点

适播小麦出苗后15~20 d可长出1个分蘖,12月出现第1个分蘖高峰,越冬期分蘖受到抑制,翌年2月中下旬出现第2个分蘖高峰,分蘖持续110~120 d。3月上旬拔节出现两极分化,无效分蘖快速消亡。豫南稻茬麦12月底前为有效分蘖期,带有2~3片叶的低位分蘖均可成穗,年后分蘖成穗率不足20%,且大量消耗养分。

3.3 幼穗分化特点

适播小麦12月上旬开始幼穗分化,以二棱期越冬,历时35 d完成小穗分化。返青期进入护颖分化和小花分化,4月上旬进入四分体时期,从伸长四分体时期历时140 d。豫南冬春气温高,分化强度大,具有争取大穗潜力的优势。分化后期,寡照多雨,变温频繁,营养不良,小花退化,穗粒数减少[2]。

3.4 灌浆结实特点

适播小麦一般年份4月上中旬抽穗,5月上旬籽粒形成。抽穗到成熟35~40 d,灌浆历时25 d左右,5月底成熟收获。豫南5月雨多寡照、湿害重、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干物质积累。5月下旬,常遇高温和干热风,造成青枯急熟,影响产量。

4 增产技术

4.1 选用弱筋耐湿品种

豫南地区是弱、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品种利用注重高产、优质、耐湿、抗病,选择豫麦18、豫麦50、扬麦13等适生、稳定品种。

4.2 精细整地,开好四沟

水稻收获前15 d,排除田间积水,收后及时耕翻。麦田提倡两犁两耙,深度20 cm以上,打破犁底层,达到土松、面平、适墒。做到厢沟、腰沟、边沟、田外排水沟等“四沟配套”,起沟因田制宜,厢宽不超过4 m。推广机械开沟,厢沟、边沟、腰沟、田外排水沟逐级加深,达到明水能排,暗水自落。小麦生产全程保持四沟畅通,防除湿害[3]。

4.3 配方施肥,氮肥后移

根据土壤化验,按6 000 kg/hm2需肥量计算,一般在底施土杂肥45~75 m3/hm2的基础上,施纯N 195 kg/hm2左右,底肥、追肥按5∶5施入,追肥推迟到起身拔节期施用。施P2O5 30 kg/hm2、K2O 60 kg/hm2,磷、钾肥一次性作底肥施入。

4.4 适期播种,加大播量

豫南稻茬麦适宜播期集中在10月中下旬,应适墒抢时早播,视整地质量控制播量180~225 kg/hm2,大力推广机条播,播后芽前化除,消除苗期杂草[4]。

4.5 因变管理,一喷三防

冬前依田间生长情况,开展查苗补种、间苗疏苗、中耕松土、清沟排渍、促弱控旺,达到壮苗多蘖;年后因田化除,返青拔节期施尿素150~225 kg/hm2,抓好纹枯病、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粘虫等重点防治对象的监控、预防、杀灭。成熟前持续抓紧抓好清沟排渍,降低湿度。“一喷三防”是小麦中后期管理的重点工作,也是程序化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按照“长效杀虫剂+广谱杀菌剂+叶面营养剂”配伍,在始穗期和抽穗盛期各喷施1次,达到防病、杀虫、营养、防干热风等功能,可显著提高产量、减少病粒、改善品相。

5 参考文献

[1] 陈贤新,袁桂实,孙枫.五河县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47-48.

[2] 李建军,杜绍印,邓世民,等.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0(8):51.

[3] 潘宝国,魏亚凤,顾志华.沿江地区稻茬麦少免耕高效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53.

[4] 汤永禄,吴德芳,程少兰.稻茬麦免耕高效栽培技术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10(9):12-20.

上一篇: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乌鲁木齐市草坪杂草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