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宏君:独觅梅志傲寒春

时间:2022-10-07 11:51:59

一幅宣纸横铺案上,他润墨,落笔,转合挥洒间,不过寥寥数笔,一株梅树便跃然纸上。苍劲的枝干分明可见冷冽的质感,热烈的红梅与素雅的白梅交错映衬,仿佛丝丝清香要透过纸面,扑面而来。这就是荣宏君的梅,功底深厚,耐人寻味,有夺人眼神的魅力,如同史树青先生评价的:“宏君写梅,得扬州八家诸老之神。”

“画国画,古人讲情之所至,兴之所至,就是说随性挥洒,偶然性很大,每一次都是完全不同的创作。画中国画非常有意思,非常非常有意思!”题款落笔后,荣宏君跟记者聊起挚爱的国画艺术,掩不住一脸的幸福与微微的陶醉。

荣宏君自小热爱书画,专攻梅花十余载,终于自成一家。梅花曾在他困顿低潮的时候给他心灵的慰藉,他品梅、爱梅、画梅,用整个生命去体验她,感悟她,于是他笔下的梅花才有了非同寻常的生命力。他说,梅花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经历了一番寒彻骨,才有了今天的芬芳。

无法言说的痛苦

荣宏君出生在山东省曹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因写得一首好字而闻名乡里。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是“从小用爷爷留下来的一方砚台练字,似乎也注定了我这一生和笔墨的缘分。”荣宏君的家地处鲁西北,是民间艺术非常丰富集中的地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懵懵懂懂中有一种对于艺术的憧憬”。从小开始接触书法,让他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周末和节假日哪里都不去,就在家练字。非常享受,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热爱加上勤奋,成绩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10多岁的时候,荣宏君就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每逢过年过节,常常受邀给乡亲们写春联。这个时候,他也感觉到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书法之外,他也热爱画画。“小的时候是见到什么画什么,我家土墙上到处是我信手画上去的画。前些日子回老家,那些当年的涂鸦居然都在!”

1993年,高中毕业后的荣宏君来到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日语。“当时的想法是学好语言,出国镀金,回来再做一番事业。”但是,生存的艰难让他的求学之路异常坎坷。由于家境贫寒,又从小丧父,靠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和三个妹妹长大,生活都很困难。在北京苦撑一年之后,再也交不起学费,于是无奈中只得辍学了。

回忆起那段日子为生活奔波的艰辛,理想和现实剧烈冲撞的无奈。每次路过学校时心里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荣宏君仍然不免唏嘘。为了生存,他摆过地摊、开过饭馆,卖过字画文物。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没有放下过画笔。他坚信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循,除了苦练画技之外,更要提高自己全方位的修养。辍学的时候,他暂住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个亲戚的宿舍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去紫竹院公园,在僻静的地方背诵唐诗宋词,饱含古风雅韵的一首首诗词成了他灵魂的一剂补药,陪伴他度过了最难熬的一段艰难时光。

最爱梅的精神

与梅花的一次偶遇,正是在荣宏君人生最迷茫的时候:“读书读不下去,开饭馆也开不下去了,我的艺术之梦如何实现,我该何去何从?望着这个繁华都市的万家灯火,却找不到自己的立锥之地。”

失学那年的春节,荣宏君回家探亲,去姨妈家拜访时,刚一进院子就闻到一丝隐隐约约的清香。循着香气望去,荣宏君见到了一株在雪地中正盛放的腊梅。这一刻的记忆,荣宏君后来撰文《我的梅花情结》发表在《北京晨报》上:“它高不盈尺,但在白雪皑皑中傲然绽放。那嫩黄如凝玉般的花蕾,散发着扑鼻的芳香,开得是那么的灿烂,那样的圣洁,那样的从容不迫,仿佛从未感觉到严冬的存在。”当时,如同被钉住一般,荣宏君在刹那间热泪盈眶。“区区草木,尚且有这样的精神,何况我一个堂堂男子汉!人生还有什么挫折是不可战胜的呢!”从此,梅花便作为一种精神在荣宏君的心里烙印珍藏着。在家没过几天,荣宏君便身揣妈妈借来的100元钱又来到了北京,继续追求他的梦想。

后来,荣宏君经一位朋友引荐,结识了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先生。那时,荣宏君的画路还比较繁杂,题材多样,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关老看过他的画后建议他:“你的花鸟虽都不错,但古人说得好,术业有专攻,你应该主攻一项。”这句话点醒了荣宏君,他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梅花。从此,他从学习关山月的梅花入手,上溯元代王冕、明代陈淳、徐渭、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等书画名家。之后,他还有幸拜以独创冰雪山水画新画种的著名国画家于志学为师。博采众长,加上自身刻苦研习,多年耕耘,渐渐自成一家。评论家称荣宏君笔下的梅花“错落有致,点染随意,淡雅清醇,水墨浓淡相宜”。梅的气质和风骨在他的笔意浸染下,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性格气质中,浸润在他的性情灵魂中。有人说:“荣宏君笔下的梅花追求的是入世的、健康的、蓬勃向上的,而不是‘寂寞开无主’的孤傲。他把梅花的神姿绰约、暗香疏影、品格清奇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流淌的水墨中感受到那份久违了的宁静和安详,从中不断领悟到画家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或许正由于此,荣宏君的梅画不仅得到了业界的盛赞,也受到了许多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他的老师于志学先生评价道:“历史上写梅的画家多如烟海,而别开新面者不多,今读宏君之墨梅却有一种清新之感,这是其针对事物深层次之探求,一种物道而体验,追求与探索是艺术家终生所不懈奋取的。”

2008年10月13日,由部分抗震英雄代表、奥运冠军代表和青联委员等400人组成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德国,荣宏君是其中惟一的国画家。访德之前,荣宏君得知要创造一幅作品作为代表团的礼物。他构思了几天,决定还是画一幅梅花,因为梅花“有热烈的气氛,而且梅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花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能反应出我们改革开放30年奋斗的成就。”经过三天的创作,他完成了一幅四尺整纸的画作《春声一树满神州》。在柏林总理府隆重的接待仪式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从代表团团长、第一书记陆昊手里接过这幅礼品时,十分高兴,连连道谢。

骨子里是山东人的朴实

诚恳、善良、正直是很多朋友对荣宏君一致的评价。“做好人,画好画”,也是荣宏君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我的堂号叫‘品一草堂’。祖父的名字是品一,我以此为号,一是为了纪念祖父,二是为了提醒自己,人品和艺品,都不能丢。”

荣宏君说,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会受到人们喜爱,是因为观者和画者的心灵在某个层面上对接,能够感受到一种交流。所以,从艺术层面上来看,画家的人品高了画品才能高。

2004年,荣宏君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从此,他更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我不只是作为一个画家,更要以一个青联委员的身份关注社会,影响社会,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些年来,他热心公益、环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事业。目睹家乡古老的齐长城日益衰败,他十分痛心,驱车十余天,对整个齐长城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这段古老沧桑的风貌,还举办了一场画展,将所有的收入都用于齐长城的保护宣传。他曾和老师于志学先生深入藏区高原,考察藏羚羊的生存环境,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奔走努力。他策划过首都百名书画家为失足青少年捐赠书画的公益活动,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个人更是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为打工子弟学校捐款捐书,认养失学儿童……而对于这些,他并不愿多谈,而是用“不足挂齿”轻轻带过。

“在我的家乡,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从小我受到的便是这种教育。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但骨子里山东人的那种朴实我是不希望改变的,也不会改变的。画好画,做好人,是我惟一的生活信条。这是我追求的根本,做人要做到无愧于心。”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表情还是一如既往,那么的平和、朴实。

青联档案:荣宏君 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上一篇:向老派的爱情致敬! 下一篇:回眸2008:年度非典型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