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情境图,提高有效性

时间:2022-10-07 10:51:58

情境图是情境教学的载体,也是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生动有趣、五颜六色的情境图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师生的眼球。教师们摒弃之前例题加分析的单一教学模式,将一幅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情境图融入课堂教学,为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给枯燥的数学赋予生命。本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撷取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具体阐述有效使用情境图的操作要领,以提高情境图的“量、质、度、效、趣”,为实现有效教学而努力。

一、充分挖掘内涵,拓展情境图的“量”

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原本信息容量相对大的情境图,转化成信息量相对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其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一幅图经过教师的引导挖掘,竟然能让学生发现那么多隐含的数学问题!在情境图教学中,理解情境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如果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到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数学主题情境至少在相关的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

二、处理现有资源,提高情境图的“质”

一部分教师认为情境图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因而迷信教材,在教学中没有再做必要的处理,还是在教教材,不是在用教材教。教材中的情境图是半成品,多是结论式的呈现,而缺少过程,静态的主题图受篇幅、教学内容、目标的限制,又不可能把多元的生活因素都体现在一幅情境图中,且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

三、教师适时引导,把握情境图的“度”

在“9加几”运动会的情境图教学过程中,一开始老师问看到了什么,学生只关注了各种活动内容,而未提到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问题。老师没有适时引导和说明,致使最后学生开始讨论图上画着小朋友在分的是砖还是木块等无关因素。

还有的教师认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在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于是整个情境图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情境图的教学目标是整体的、综合的,而教学内容却是多向的、分散的,学生的主体呈现更是“多元的”,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弹性,突出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为使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服务,它应该是适时、适法、适度的引导,而不是“专制”;它也应该是有目的、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

四、选择呈现时机,突显情境图的“效”

学生的知识起点对情境图的呈现时机有着很大的影响。鉴于以上认识,教师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如可先在黑板上写出1~5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认识,然后用学具表示,也可以用身边的事物表示。这里的情境图并不是放在开始,而是作为练习材料。

五、深入了解学生,增加情境图的“趣”

一位教师说:“我想低段孩子喜欢去游乐园、动物园,所以课一开始我就跟他们说今天要到游乐园去玩。可等我拿出情境图让他们说信息,他们却都无动于衷。我都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了。”

为什么一上课学生就没兴趣参与学习呢?这说明教师对学生还不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确很喜欢去游乐园、动物园,可当老师出示挂图时性质就变成了看图,难怪学生没兴趣。那么怎样深入了解学生呢?我们的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教师又如何找到兴趣和数学之间的结合点呢?

首先,教师应该和学生平起平坐,站在学生的高度看教学,多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事物。还可在班级中做调查,看看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素材、学习方式最感兴趣,然后对情境图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

总之,情境图的样本是教材的编写者提供的,他们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习素材,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于教材中,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理念。但教材毕竟只是教课的依据,真正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师有着先于学生理解、挖掘“情境图”的机会和研究学生的权利。这就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学生,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使情境图教学更加实、活、精、新。

上一篇:慢城的慵懒时光 下一篇:每顿饭都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