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07 10:47:41

关于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

【摘 要】初中升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中物理难学,本文主要就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从教材、新旧知识、实验教学、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等方面进行衔接。

【关键词】初中 高中 物理 教学 衔接 抽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26-02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很难适应高一的物理,觉得比较难。如何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成了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 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切实找准两段教学的衔接点

高中物理教师可去熟悉所教本届学生过去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做到对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心中有数。仔细揣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帮助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

高中必修一将初中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的《运动和力》作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呈现了出来,因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运动,因此将运动作为高中的第一章。在知识的把握上初高中也有所区别:在初中阶段仅仅研究了运动中的路程、参考系和速度这几个物理量,而高中阶段还深入地学习了速度、位移和加速度等物理量,同时还引入矢量的概念。物体速度的改变与力有关,因此高中阶段继续深入学习力。初中虽然学习了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而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研究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这几个最常见的力,但高中阶段不仅要知道各个力的来源和性质,还要求会计算大小、判断方向,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多个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而《力与运动》的关系中除了初中研究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在高中阶段还要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二 重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作为高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在备课时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就会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引入“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就会顺利地跨过初高中的“高台阶”。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渐深入和提高,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

三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并且要注意对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进行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处理,让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学会研究,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并能归纳结论,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演示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充当研究者,教师扮演工具操作人员,从实验――读取数据――绘制图形――寻找物理量的数学关系一得出公式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充当“引路人”,让学生来完成研究,得出结果。使学生从研究中产生兴趣,形成研究习惯,训练研究能力。

四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如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如在进行“磁场”的教学时,磁场凭借我们的感官是不能被发现的,我们可以通过静止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确定有无磁场,这是运用了转换法,接下来研究磁场,我们会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这是运用了建立模型法。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注意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各种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解习题时,可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物理模型抽象、概念模糊、难以想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五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将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

思维始于问,问源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同学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

六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白,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对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就特别专心,就算一些题目课前没有做出来,但由于课前他们已将题目思考多次,所以上课也特别容易理解和听得懂。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安忠、刘炳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下一篇: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