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嘎金矿十三站区金矿体特征及远景评价

时间:2022-10-07 10:23:33

乌拉嘎金矿十三站区金矿体特征及远景评价

摘要:乌拉嘎金矿十三站区位于太平沟隆起的西缘,乌拉嘎断裂与马连站复背斜的交汇部位。文章总结了该区的地质特征、土壤异常特征、矿化蚀变及矿体特征,再通过对成矿流体的分析,认为该区矿床成因属于造山型金矿的中成矿床。最后对该区的成矿远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矿;矿体特征;矿床成因;远景评价

一、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天山-内蒙地槽区的东端,吉黑地槽褶皱系次级单元佳木斯隆起北缘和张广才岭褶皱带的东北部,太平沟隆起和嘉荫凹陷的接合处。本区由三个构造单元组成(图1):西部为汤旺河-关松镇隆起,中部为嘉荫断陷,东部为太平沟隆起。十三站区位于太平沟隆起的西缘,乌拉嘎断裂与马连站复背斜的交汇部位,区内新老构造体系并存,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体系的继承、改造和破坏作用明显,构造形迹十分复杂。

图1乌拉嘎金矿区域地质略图

1. 第三系孙吴组;2.第三系渔亮子组;3.白垩系上统福民河组;4.白垩系下统淘淇河组;5.白垩系下统宁远村组;6.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7.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8.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9.早寒武世二长花岗岩;10.中元古代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辉石岩.

区域的结晶基底为古元古界兴东群及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后者构成了基底主体部分。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出露于区域的东部、东南部,总体展布为北北东向,为区域金属成矿的矿源层之一。

北北东向的乌拉嘎深断裂控制着本区岩浆活动和沉积岩的展布,同时还是重要的导矿构造[3]。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嘉荫-乌拉嘎盆地西侧。时代跨度大,有元古代、晚奥陶世、晚石炭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其中出露于盆地东缘的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为乌拉嘎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

二、十三站区地质简述

(一)地质特征

十三站区位于乌拉嘎金矿床北东方向13千米,嘉荫断陷的东缘。区内大面积出露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总体走向北东。岩石类型主要为绿泥钠长糜棱片岩。深部岩层糜棱片理较陡,局部陡立状,钻孔ⅣZK0901、ⅣZK0902见深部岩层片理与岩芯轴夹角80°~85°,地表相对缓,倾角40°~50°,被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和白垩系下统宁远村组火山岩覆盖。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呈脉状、岩枝状,总体呈北东向带状侵入黑龙江岩群,矿化蚀变主要有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偶见黄铁矿化。区内北东向、东西向构造发育,片岩较破碎,常见石英细脉贯入。

(二)土壤异常特征

2007年吉林大学在矿产预测工作中对十三站区及附近进行了1:1万土壤测量工作,统计计算了16种元素(组分)的均值(Xm)、均方差(S)、异常下限(Xa)、极大值(Xmax)和Xmax/Xm比值,如表1所示,与本区背景相比,富集10倍以上元素是Au和As,分别富集约91倍和89倍。1:1万土壤测量工作区圈定组合异常7处。Ht-2组合异常是十三站金矿体东部的反映,Ht-5、Ht-6组合异常Sb、Au、Hg异常比较发育,均呈北北东向展布,似为一个构造矿化蚀变带的反映。

(三)矿化蚀变

区内矿化蚀变普遍,特别是金矿体产出地段,主要发育有褐铁矿、黄铁矿、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石墨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褐铁矿,黄褐色,分布不均匀,交代硫化物而成,多沿裂隙面呈薄膜状分布,有的褐铁矿呈空洞状;黄铁矿,淡黄色,细脉状或星散状分布于片岩片理、裂隙,花岗闪长斑岩中,单晶呈立方体状,探槽中黄铁矿多已氧化殆尽,偶见交代残余结构;硅化,多以石英脉裂隙充填状为主,其次为交代片岩角砾,石英脉中高角度侵入蚀变片岩、斑岩,脉宽1~5cm,形态不规则。硅化岩呈深灰色,含金量高。

表1 十三站测区土壤元素参数表

三、矿体特征

(一)矿体的分布与控制

十三站区共圈定3条金矿体,①号矿体:控制工程TC9、TC11,走向85°,倾向165°,倾角40°~65°,控制长度50m,平均宽度3.5m,平均品位1.19g/t,最高品位1.90g/t,TC11破碎带中见宽20cm的白色石英脉;②号矿体:控制工程TC3、TC1,走向100°,倾向190°,倾角25°,控制长度50m,平均宽度2.25m,平均品位3.12g/t,最高品位4.40g/t;③号矿体:控制工程TC4、TC6、TC10,ⅣZK0901,走向85°,倾向175°,倾角25°~75°,TC6段矿体较陡,近直立,控制长度157.5m,平均宽度1.78m,平均品位2.60g/t,最高品位7.30g/t。具体见图2。

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片岩的构造破碎带和石英脉中,矿体倾角变化较大,与围岩片岩的接触界线清晰。近矿围岩可见较强的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现象。

图2十三站区金矿体平面图

1.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2.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3.地质界线;4.探槽位置及编号;5.钻孔位置及编号;6.金矿置及编号

(二)矿石质量及结构构造

矿石中的物质组成简单,金属矿物含量很少,主要为褐铁矿、黄铁矿及少量的磁铁矿、赤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高岭土、方解石等。2006年武警黄金一总队对十三站岩矿石进行了全分析,矿石含有Au、Ag、Pb、Zn、Ni、Cu、Mn、Co、V、Mg、Fe、Na12种元素,只有Au具工业意义。

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胶状结构。矿石构造为胶结构造、角砾状构造、空洞状构造。胶结构造,各种粒度不等的岩石和矿物后期胶结在一起,胶结物主要是硅质;角砾状构造:主要是岩石破碎后呈角砾状,被主要呈铁质物胶结而成此结构;空洞状构造:主要是褐铁矿交代硫化物过程中,硫化物流失而形成空洞状。

(三)矿石类型

十三站矿区的矿石类型有两种:第一种,破碎蚀变岩―黄铁矿型矿石: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自然金及少量的黄铜矿、闪锌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绿泥石、高岭土及方解石等。破碎蚀变岩―黄铁矿型矿石,广泛分布。第二种,石英―黄铁矿型矿石:金属矿物有大量的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等,分布于西部。

四、矿床成因及成矿远景评价

(一)矿床成因

通过对十三站区内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成分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均以H2O为主,摩尔百分含量在60~99.13之间;纯气相包体中含7.32%~8.13%的N2和16.61%~18.45%的CO,以及少量的H2S、CO2、C4H6、C2H6、CH4、C2H4和微量的C3H8、C6H6和C2H2等有机物质。

成矿流体盐度介于1.9%~7.58%(NaCl)之间,众值为4%~5%(NaCl)。成矿流体密度为0.70~0.85g/cm3,众值为0.8~0.85g/cm3。该矿床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低密度流体。

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在180℃~370℃之间,主要在260℃-300℃范围内。成矿均一温度具有正态分布的特点。根据该区金属矿物和石英脉的产出关系及镜下实际测温结果,认为260℃~300℃是该区金属矿物沉淀成矿的高峰期。这一温度区间基本反映了本区矿化温度的下限。

经计算得出成矿压力为51.28~87.21MPa之间,峰值在70~80MPa范围内。成矿深度为5.71~7.25km,众值集中在6.5~7.0 km,再结合该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认为其属于造山型金矿的中成金矿。目前已经出露地表,说明该区成矿后的剥蚀深度很大。

(二)成矿远景评价

由于十三站地区剥蚀程度高,在该区不可能寻找到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现已圈定的①、②、③三条矿体,控制长度50~157.5m,金品位1.07g/t-7.30g/t,其中,①、②号矿体仅有探槽控制,长度均为50m,金平均品位分别为1.19g/t、3.12g/t。③号矿体,探槽控制长度157.5m,ⅣZK0901钻孔控制斜深81m,金平均品位2.60g/t。ⅣZK0902钻孔发现一金矿化体,系③号矿体延深部分,穿厚8m,金平均品位0.51g/t,最高品位1.23g/t,未进一步控制住矿化体深部延深。Au、As异常明显,显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五、结论

1.系统总结了十三站区的地质特征、土壤异常特征、矿化蚀变及金矿体特征。

2.通过对十三站区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再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认为其矿床成因属于造山型金矿的中成矿床,区内石英脉金矿化发育,目前该矿床已经出露地表,说明该区成矿后的剥蚀深度很大。

3.乌拉嘎金矿十三站区所处小兴安岭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由于该区剥蚀程度高,不可能寻找到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对于已圈定的三条金矿体,其中两条仅有探槽控制,另外一条也未控制住金矿化体的深部延深,土壤异常中的Au、As异常明显,说明该区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某电站SSP9-H-120000/220主变压器安装施工措施 下一篇: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