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时间:2022-10-07 09:14:01

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认识,与同仁们探讨。

一、 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回顾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师生关系体现的是“师道尊严”。“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占据着统治地位,教师仍然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仍然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那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应学会赏识。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美点,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思维活跃,一些学生往往萎靡不振,对教学内容“不知所云”;同样的提问,对一些学生来说非常容易,但对有些学生来说却显得很为难。我们要关注这种情形,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让各层次同学均能回答,并且多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欣赏、肯定学生,这是促进学生向上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应学会尊重与宽容。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学生同样需要自尊和为他人所尊重。只有充分享有了尊重,学生天性中的表现欲才能发挥出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非成熟期,犯一点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能以朋友式的态度坦然对待,变说教为壁喻,于无情处见真情,这就是宽容。它不是无奈,而是力量。教师宽容了学生,就意味着破除了师道尊严,就能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就能促使学生张扬个性,自由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在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能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明示问题,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扮演好设疑、引疑的角色,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问题可以由演示一个实验、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如,学生在学习《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这一单元时,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上有一个石灰岩洞,一次一位猎人带着他的狗进入了山洞,狗很快就倒地死亡了,但猎人却安然无恙,只是在蹲下身子查看时,感觉胸闷头晕,于是赶紧出来。其他人听说以后,纷纷带着狗来试验,结果都是这样,人们就把这个洞称为“屠狗洞”。科学家波曼尔却不信邪,他决心揭开这“屠狗洞”的秘密。他在山洞里仔细地察看着,发现洞内潮湿的地面不停地冒着气泡,便小心地用瓶子收集冒出的气体,带回实验室化验,终于揭开了“屠狗洞”的奥秘。故事讲完后,我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来了个角色互换,对同学们说:“现在你们是老师,我是学生,你们可以讨论一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挖掘出哪些问题,让我来回答。”结果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是什么气体使狗死亡的?为什么狗死了人却安然无恙?这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波曼尔是如何收集气体样品的?又是怎样检验的?…”最后,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同学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设计方案,解决了气体的取样和检验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探究意识。

三、 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探究。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尽可能由学生互相合作,独立地完成探究过程。要让学生不停地动脑想: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探究能力。

例如:对于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启发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1: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接触和空气中氧气化合所致;猜想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化学反应所致;猜想3: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于铁的结果。再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四、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新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保护环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位置,包含了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许多内容。由于这方面内容教材上涉及的还不是很全面,而且文字内容十分易懂,所以教师在处理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完全放开,大胆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让学生分组合作,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很轻易的就能获取远比教材要广泛得多的知识。由学生自己上网去查找,去探究,去自己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或利用其他信息技术将所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具有探究性和先进性。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随着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推广,将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活力和生机。

上一篇:走进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课堂 下一篇:迟到的泡泡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