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风 第23期

时间:2022-10-07 08:45:56

竹林风 第23期

导入语

竹不仅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留下完美的印象。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人们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美文赏读一】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哪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林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

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

有一点我是猜到了,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子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子更和谐更有情调了。

品读

文章色调柔美,清丽动人。大概因为作者是一位画家,所以写文章也表现了他巧于设色、构图的特色。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绿色为基调,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美的和谐。然后描写竹坞、村庄、农家,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清丽画面,有如一幅幅色调柔和的图画。

【美文赏读二】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龙应台

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好漂亮!”

竹子开花了?

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园枯干卷起的竹叶。

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怎么会……怎么会呢?这竹子怎么会开了花就死?

我也不明白。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这丛与玫瑰花比邻的竹子才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1907年,英国人威尔逊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Muriel。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子,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谁又能向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来。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5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品读

文章半叙半议,讲述了作者由一株本未到时间却开了花的竹子引发的思考。竹子开花是因为它来自1907年的第一株,虽然才来到作者庭院中三年,却落户欧洲大陆整一个世纪,在这潜藏的关联里,世纪初与世纪末就这样牵扯上了。就是如此,一样事物逝去,总会有新事物来取代。正如竹子虽消亡了,可种子明年会发芽,再次茁壮成长。

【美文赏读三】

翠竹清音

李四平

流连在赣南的山水间,常常被一种生命的景象所打动,那就是随处可见的丛丛翠竹。

翠竹,是赣南山岭上不会褪色的衣裳。

翠竹,是赣南江河边舒展大气的图画。

翠竹,是村头屋舍边忠诚友善的陪伴。

“翠竹江村缭白沙”的美景,曾使坡以为是梦,当然“酒醒风动竹”的深夜,他又从随处生存的竹子身上,获得了心灵的莫大慰藉。

赣南的竹子,是一种平常可见的景观,更是与山水同在的生命。

每一棵竹子,拥有着坚韧不阿的骨气,任凭风雨吹打、霜雪欺压而不屈的筋骨,颜色不改、根柢不移的性格。

每一竿翠竹,都有对家园的挚爱。它们守持故土,不为疾风流云所动。

每一竿翠竹,都是威武不屈的英雄,富贵不淫的丈夫,贫贱不移的君子。它们忠贞其志,不改其节。

作为和睦融洽的群体,翠竹是一种清雅的生命,平和的风景。

它们相依共存时,可以漫山遍岭地同生长,一起把生命的青颜翠色延伸到天高地远。

有了翠竹,莽莽山岭就不会荒芜。

有了翠竹,蜿蜒河流便有了生动的坐标。

有了翠竹,宁静村舍就多了希望的生气。

翠竹摇风,在赣南山水间挥扬起生命的旗帜。

潇潇竹林、淡淡清风,曾使多少客居赣南的人心生诗情雅意。

摇曳竹影、淅沥雨声,曾使多少学者灵光闪现,意解心开。

在赣南的清风竹影中,周敦颐开蒙课徒,传道授业,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注入人们的心灵。

在赣南的山岚竹韵间,一学宗师王阳明先生,不仅力倡“知行合一”,更用“正心”与“良知”的至理,感召着世道人心。

赣南的竹子,让苦难者找到坚强,让思想者受到启示,让智慧者得到顿悟。

翠竹,是坚韧而灵动的生命,在它的悠长清音里,原本就有一番境界。

品读

《翠竹清音》一文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对翠竹的景观、生命、骨气、雅意、精神以及对人们的启迪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让人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意境深远。

结束语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笔管一支,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一篇:第一次军训 下一篇:听,洁净的水滴在哭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