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善之名行凶

时间:2022-10-07 08:33:5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迷恋跳伞的富翁因事故造成脖子以下瘫痪,于是高薪聘请一位全职陪护,在诸多应聘者当中,富翁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位毫无经验并且刚从监狱出来的混混。身边人都不理解,他给出的回答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这样两个背景迥异的人,虽有主仆之分,却出人意料地相处融洽。午夜他病发,他推他出门,在街头同享一根烟。他们一起打赌,演戏骗警察为超速的他们带路。躲着所有人去山里跳伞,领略从高空俯视大地美景的征服感。他帮他打破瘫痪的自卑,成功抱得美人归。

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搬上银幕,成为当年法国票房冠军。在这部电影里,生与死都不再是拿来当噱头的泪点。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宁愿放肆一回,也不愿像一个垂死者一样向旁人乞求帮助,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意与尊重。与感动无关,虽然时刻令观看的人感受到温情。

在电影后半段,富翁不想再让他陪着一个病人度过余生,于是他换了另一名看护。那位始终小心翼翼,稍有问题就以“他有病”来与旁人解释的专业看护,令他的心一日日苍老,越发怀念那个陪他玩、陪他疯,拿瘫痪这件事开玩笑的朋友。

在这个故事里,人性光辉的闪耀,并不在于他们之间谁为谁做出了更大的牺牲,仅仅在于:你给我所想要的安静与尊严,我给你所需的认可与提携。他们的学识、身份、地位迥异,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不要用你以为的善意,去让对方感激。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无法被陌生人轻易触及的世界,不管是健康的人,还是身患重症的人。他们只有在遇到同类的那一刻,才会释放出一种夹杂着欣喜的善意。这种善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善,而是相信并且看重彼此的能量,真诚地表达自己,以及不把自以为的善强加给对方。

不要以善之名行凶,这或许是太多人都未能领悟的事。你认为他需要安抚和劝慰,而他其实只想着能不能独自穿过黑夜。你以为他应该选择更好的那一个,于是百般劝阻,却不知道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选择或许是错的却是心中所向。

他们为什么能超越阶层成为心灵知己,并且即使后来有了各自的生活,仍然常来常往?因为,他们读懂了对方的善。更因为,他们首先把对方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其次才是朋友。任何以情意为筹码,想控制对方人格自由的,最终的结局都必然是毁了那情意。

选自《三晋都市报》

赏析:

其实在生活中“以行善之名行凶”的事情屡见不鲜:与受助人合影留念;借行善大肆宣传;在镜头前让受助者表达感激;居高临下的施舍……“慈善”这把双刃剑,这时成为了伤害受助人自尊的利器。但是,真实的慈善是不带功利,不求回报,只求助人,只求自己心安的。所以,如果你说自己在进行慈善事业,那么不妨这样问一下自己:你的“慈善”真实吗?

上一篇:度“感动中国”颁奖辞修辞技巧赏析 下一篇:映秀湾电站一号水轮机改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