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时间:2022-10-07 08:32:14

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旨在提高幕上及幕下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MRI表现;重点分析肿瘤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与脑室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等。结果位于幕上脑实质者10例,其中7例表现为囊实性,且实性成分信号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表现为囊性,囊壁较薄,增强扫描囊壁明显环形或不规则形强化。幕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例,均位于小脑半球,表现为实性肿块。结论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且与脑室关系密切,多表现为囊实性,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部分脑外肿瘤鉴别困难,仅依靠影像表现无法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室管膜瘤;幕上脑实质;小脑半球;核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816.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43文章编号:1672

1349(2015)01010803

室管膜瘤是起源于颅内脑室系统及脊髓室管膜细胞和神经胶质上皮细胞的中枢神经上皮类肿瘤,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脑实质室管膜瘤是特殊类型的颅内室管膜瘤,发病率极低,以幕上大脑半球多见,其组织来源为胚胎异位的室管膜静止细胞,该部分室管膜瘤相对少见,仅依靠影像学易与其他颅内肿瘤混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的MRI表现,提高对肿瘤的诊断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2013年神经外科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12例,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岁~46岁。多以间断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癫痫等症状就诊,病程1月至2年。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 3.0T及西门子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对全部患者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序列为:SET1WI(TR960 ms,TE12 ms,或TR1 680 ms,TE12 ms,或TR2 400 ms,TE20 ms);FSET2WI(TR4 800 ms,TE100 ms,或TR5 800 ms,TE103 ms,或TR5 000 ms,TE117 ms);常规行轴位、矢状及冠状面扫描,层厚6.0 mm,层间隔1.0 mm。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0.2 mmol/ kg,增强扫描包括轴位、矢状及冠状T1WI。

1.3资料分析由两位高级职称MR医师分别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意见分歧时经讨论达成共识。评价肿块位置、形态、信号特点,分析其成分、强化特点等,得到一系列相应MRI特征。

2结果

2.1发病年龄、部位及生长方式本组年龄35岁者3例,其中2例位于幕上,顶叶、丘脑各1例,1例位于幕下小脑半球。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10例,其中6例与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关系密切,1例与第三脑室关系密切,幕下脑实质室管膜瘤2例,均位于小脑半球,与第四脑室关系密切。

2.2肿瘤形态、MR信号特征及强化特点本组患者肿瘤形态不规则者5例,分叶团块状3例,类圆形4例。7例肿块表现为囊实性,囊性成分大小不一,其中3例肿块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大小相仿,表现为大囊大结节者2例,大囊小结节及小囊大结节者各1例,多呈较均匀长T1、长T2信号,与脑脊液类似;实性成分信号多不均匀,呈等低T1、稍高T2信号,其中内散在长T1、长T2信号小囊变区者5例,肿块内见斑片样短T1、短T2小出血灶者1例。增强扫描,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囊性肿块囊壁较薄,可见分隔;其中囊壁明显环形强化者2例,囊壁轻度不规则强化者1例。2例实性肿块,呈不均匀稍长T1、稍长T2信号,均为不均匀明显强化。

2.3病理诊断本组1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室管膜瘤。参照室管膜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以下者6例;Ⅱ级及以上者6例,其中间变性室管膜瘤5例。术前影像诊断,幕上脑实质占位10例中,仅3例初步诊断正确,其余7例均诊断为胶质瘤,未进一步定性;幕下小脑半球占位2例,1例诊断正确,另1例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

3讨论

室管膜瘤是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和胶质上皮细胞的中枢神经上皮类肿瘤,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33.3%可发生于脑实质,其组织来源为胚胎异位的室管膜细胞,其在脑实质内形成玫瑰花结状结构,最终发展为室管膜瘤[1],亦可能为起源于脑室室管膜的肿瘤向脑实质侵袭。

3.1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脑实质室管膜瘤最常见于儿童、青少年,少数见于中老年人[2,3]。本组发病平均年龄为17.4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WHO病理分级中Ⅱ级以上者本研究为6例,其中20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为4例,提示20岁以下者脑实质室管膜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4]。部分研究认为脑实质室管膜瘤以幕上最多见,且以额、顶叶好发。本组研究发生于幕上脑实质者10例,其中额、顶叶者6例,而2例颞叶和2例幕下小脑半球发生比率相对较低,与文献报道相符[5]; 与脑室关系密切者9例,其中幕上多与侧脑室关系密切6例,而幕下小脑半球肿瘤则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附近2例,推测肿瘤生长可能与脑室内室管膜细胞直接演变或脑室周围异位的室管膜细胞有关[6]。

3.2脑实质室管膜瘤MR征象分析本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10例,其中7例为囊实性肿块,囊性成分边界光整,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实性成分边界不光整,部分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其内信号不均匀,多散在小囊变区(5例)及斑片样出血区(1例),瘤周水肿无至重度,与文献报道相符[7,8]。幕下小脑半球室管膜瘤2例,均为实性肿块,与周围脑组织及第四脑室分界不清,内散在小囊变区,几乎无瘤周水肿,但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与报道相符[9]。增强扫描,实性肿块明显非均匀强化,本组研究为2例;囊实性肿块表现为囊壁环状强化及不均匀实性强化,本组研究为7例;囊性肿块,囊壁呈明显环状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1例;文献报道以实性为主的肿瘤周围出现结节、斑片状强化时[4],反映部分肿瘤周围脑组织浸润,提示室管膜瘤恶性程度较高[10]。

3.3鉴别诊断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囊性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较轻时,本病与囊性及囊实性脑实质室管膜瘤表现类似,但本病发病年龄较大,多见于小脑半球,幕上少见,几乎无钙化,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增强扫描后不强化或强化程度较轻。胶质母细胞瘤:本病与以实性为主的室管膜瘤均常累及双侧额叶,且以出血常见,瘤周水肿较明显,核磁共振鉴别较困难,而室管膜瘤常有明显钙化,必要时可行CT进行鉴别。

幕下脑实质室管膜瘤发生于小脑半球、蚓部脑实质内时常靠近于脑表面,与硬膜或小脑幕有较长连接面,尤其以实性成分为主时需与脑膜瘤鉴别,脑膜瘤属脑外肿瘤,信号常较均匀,当生长迅速,其内出现囊变坏死区且体积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时,与实质型室管膜瘤鉴别困难,增强扫描可有典型的硬膜尾征。室管膜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时,需与听神经瘤鉴别,听神经瘤多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引起内听道扩大,瘤内常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肿块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与室管膜瘤鉴别困难,但本病常引起同侧听神经增粗及明显强化,即“瓶塞征”,有助于鉴别。

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学表现多不典型,虽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部分脑外肿瘤鉴别困难,对于发病年龄较轻,发生于脑实质,与脑室关系密切的囊实性或实性伴散在囊变的病变,且明显欠均匀强化时,应考虑到本病可能性,必要时需临床表现结合多种影像学手段共同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率。

参考文献:

[1]Shuangshoti S,Rushing EJ,Mena H,et al.Supratentorial extraventricular ependymal neoplasm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2 patients[J].Cancer,2005,103(12):25982605.

[2]Yurt A,Selcuki M,Ertürk AR,et al.Large supratentorial cortical ependymoma in a child[J].Clin Med Res,2010,8(1):2527.

[3]鱼博浪,王世捷,张明,等.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765769.

[4]陈利军,陈士新,印弘,等.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例对照研究( 附5例报道)[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4):578580.

[5]吴越,张雪林,杨本强,等.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15例CT和MRI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481483.

[6]陈利军,陈士新,兰延宏,等.脑室外室管膜瘤的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10,26(10):1720.

[7]李跃明,曹代荣,李银官,等.幕上囊实性室管膜瘤的MRI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10,26(6):10211023.

[8]Mermuys K,Feuris W,Vanhoenacker PK,et al.Supratentorial ependymoma[J].Radio Graphics,2005,25(2):486490.

[9]鱼博浪,张明,罗琳,等.后颅窝非典型室管膜瘤的CT和MR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3336.

[10]陈利军,陈士新,李维华,等.脑实质室管膜瘤MRI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2):105108.

(收稿日期:20140211)

上一篇:血友病B型患儿合并硬膜外血肿1例报道 下一篇: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问题及改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