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主养黄颡鱼商品鱼高产试验与示范研究

时间:2022-10-07 08:31:55

池塘主养黄颡鱼商品鱼高产试验与示范研究

摘要 2011年,利用3口池塘,面积分别为1 667、2 600、2 000 m2,主养黄颡鱼,放养的鱼种规格为17.5 g/尾,平均密度为12.72万尾/hm2,投喂黄颡鱼浮性专用饲料,采用微孔增氧和泼洒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措施,试验自3月开始至11月干塘出鱼,结果表明:6#、7#和8#池塘产量分别为17 958.6、18 098.8、18 369.0 kg/hm2,商品规格均超过150 g/尾,养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养殖总产量为11 373.2 kg,产值272 956.8元,扣除总成本194 069元,利润为78 887.8元,平均盈利125 878.1元/hm2。

关键词 池塘;黄颡鱼;主养;商品鱼

中图分类号 S965.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78-01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小型淡水经济鱼类,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欢,市场价格较其他淡水鱼偏高。为了提高池塘主养黄颡鱼的产量和效益,2011年在池州天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进行了主养黄颡鱼高产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选用养殖基地相邻的3口池塘,编号分别为6#、7#、8#,池塘东西走向,长方形面积分别为1 667、2 600、2 000 m2,水深1.5~2.0 m。3口池塘其他条件基本相似,其堤埂坚固、不漏水,池底部平坦,底质为黏土,底部淤泥15 cm左右,进排水方便,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其他地方深20 cm左右大小,便于排水与成鱼捕捞时使用,池塘进、排水口安装40目防逃网[1]。

1.2 水源和水质

养殖水源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溶解氧丰富,pH值6.5~8.0,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2]。为了保证充足的溶氧,各试验池塘均采用微孔管道增氧技术。

1.3 池塘的清理与施肥

在投放鱼种前10 d,先干塘并将池塘中杂草等清除,用生石灰1 125 kg/hm2清塘消毒,再施放发酵的猪粪3 t/hm2左右,以培养大型浮游动物,以便鱼种下塘后有适口的生物饵料,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投放鱼种。

1.4 鱼种放养

黄颡鱼在每个池塘的放养情况如表1所示。

1.5 饲养管理

1.5.1 饲料投喂。池塘搭建一个投饵区作为饵料台。搭建方法:用一个网片封闭成一个2~3 m2的水面,离岸边50 cm左右,网片用竹竿支撑并固定其上,下沿离水面20 cm左右(低于20 cm饲料易溢出投饵区,高于20 cm鱼不易到投饵区摄食)。鱼种放养2 d后开始驯食,由于在苗种培育阶段就实行了驯食投饵,所以进入成鱼饲养阶段的黄颡鱼很易驯食成功。投喂的饲料为黄颡鱼膨化专用配合饲料,日投喂量根据试验池塘黄颡鱼的体重总量,结合水温确定。一般水温为10~15 ℃时,投喂量占体重的1.5%~1.8%;当水温为15~20 ℃时,投喂量占体重的2.0%~2.5%,水温上升至20~30 ℃时,投喂量增加到占体重的4%~5%。投喂方法坚持“四定”和“四看”的原则。根据黄颡鱼喜在弱光下摄食活动的生活习性,一般分别在8:00以前、18:00以后各投喂1次饲料;饲料投入投饵区,在确保饲料质量的前提下,投喂的饲料不常变换。此外,根据理论投饵量投喂后,重点还要看天气、水质、鱼的吃食与活动情况,根据黄颡鱼实际摄食情况,再进行适当调整[3-5]。

1.5.2 水质调控。主要利用微孔增氧设施,增加养殖池的溶解氧。由于水源充足,在养殖过程中,也适时根据情况勤换水,此外还定期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1.5.3 病害防治。在饲养过程中,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病害防治原则。首先,鱼种下塘时用3%~4%食盐水浸泡5 min;在投放、拉网和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操作,防止黄颡鱼受伤感染,并注意水体消毒;适时采取必要的药物预防等措施[6]。

2 结果与分析

如表2所示,由于养成的黄颡鱼商品鱼规格较大,市场行情较好,商品鱼价格为24元/kg。3口池塘总面积6 267 m2,养殖黄颡鱼总产量为11 373.2 kg,产值272 956.8元,扣除总成本194 069元,总利润78 887.8元,平均盈利125 878.1元/hm2。其中,6#塘商品鱼产值71 848.8元,扣除成本51 241元,获利润20 607.8元,平均利润为123 622.1元/hm2,利润率40.2%;7#塘商品鱼产值112 936.8元,扣除成本80 398元,获利润32 538.8元,平均利润125 149.2元/hm2,利润率40.5%;8#塘商品鱼产值88 171.2元,扣除成本62 430元,盈利25 741.2元,平均盈利128 706元/hm2,利润率41.2%。

3 讨论

3.1 放养密度

黄颡鱼为小型鱼类,放养数量决定其产量,该试验黄颡鱼的放养密度近12.75万尾/hm2,商品鱼平均规格达到150 (下转第280页)

g/尾以上,成活率达到9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由此表明,池塘放养大规格黄颡鱼鱼种进行主养的密度在12.75万尾/hm2是合适的。

3.2 水质管理和鱼病防治

应用微孔管道增氧技术逐步释放氧气到水体中,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可显著提高养殖密度和效果,使用也很方便,是有效的水质调控方法。在养殖时,由于特别注重对水质的调节和日常消毒杀虫,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鱼病。由此可知,鱼病防重于治,且黄颡鱼抗病能力强。

4 参考文献

[1] 邱春刚,刘景祯,徐世谦,等.黄颡鱼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2000,20(1):10,15.

[2] 张国强,骆小年,李勃.黄颡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0,15(4):293-299.

[3] 丁伯文.黄颡鱼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2000,20(3):27.

[4] 凌立彬,陈天天,李微薇.黄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03(3):7-10.

[5] 唐作鹏,金广海,蒋吉生.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要点[J].北京水产,2004(1):20-21.

[6] 汪学军.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3,19(5):126-127.

上一篇:谈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 下一篇:谈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