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中)

时间:2022-10-07 08:17:38

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中)

编者按:簋的形制在商代早期为圆形圈足,商中期一直保持了圆形的圈足,直到商晚期,维持了数百年的几何形状才开始发生变化,圆形簋的底座以下开始出现方形座,或在圆形的圈足下面加铸兽足。方座簋只是底座为方形,簋的腹部仍然为圆形。这种几何形状上的变化,需要制模、制范、制芯等工艺在技市上的支持。仔细观察方座簋会发现,凡方座簋,方座以上的部位,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圈足簋,只是在完整圆形簋的圈足下面增加了一个方形座。很明显,圆形簋与方座簋之间存在着工艺及技术上的发展关系。为解决簋的这币中工艺技术发展问题,作者对商晚期圆形簋及西周早期的方座簋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

在本刊上一期中,作者首先对商至西周簋的范铸结构进行了仔细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了圆形簋及方座簋的工艺设计,然后采用分型制模的方法进行圆形簋模胎的制作。

四、簋模的制作

不包括刮泥胎的工序,铸造圆形簋的模还需要分三道工序制作,即制作原始模、翻制阴模及翻制阳模。原始模是第一道模,即是用刮出的泥模胎制作的模。阴模是用泥料在原始模上翻制出来的,阳模是在阴模上翻制而成。制作原始模与翻阴模的目的都不是为了翻制泥范,只是为了进一步翻制阳模。由于翻模的次数与数量都很少,所以,原始模及阴模都不需要烧制成陶质,只有阳模是用于翻范的模,才需要焙烧成为陶质。因为没有被翻制模的来源,只能是从零开始制作模具。

1.制作原始模

将刮好的泥模胎经过阴干后,将其锯开取其纵向的四分之一当模。用两块木板制作成90度夹角,将四分之一的泥模安置固定在90度夹角的木板中,就成为圆形簋的原始模。在图5的上图中可以看到,先将泥胎锯成了二分之一,后又将泥胎锯成了四分之一。在下图中可以看到,将锯成了四分之一的泥胎安置在90度夹角的木板中,这样就成为了原始模。在此模中,泥模胎两边的木板,就自然成为分型面。由于泥模胎是手工操作而成,不可能十分规整,在固定泥质模胎时,当将模胎安置在木板上以后,可用尺子测量模胎两边与木板两个边沿应该为等距离。如果哪边有误差,可以进行左右调整。当模胎在木板上的位置确定好了后,可以使用粘接剂固定泥模胎。当泥模胎被固定在木板上后,原始模就制作成了。用木板将原始模纵向的两头挡住,用卡子将木板卡紧,就可以在原始模上翻制阴模了。

2.阴模的制作及修整

阴模的型腔来源于原始模几何形状的传递,如果原始模制作得规整,传递过来的几何形状就相对规整。将踩踏均匀的泥料摔打成一个个小方块泥料,如同两块立着并到一起的砖头大小,再进行放置陈腐。待一个人的一只脚踩踏在泥料的上端,小方块泥料压不变形时,泥料的湿强度勉强可以用于夯制阴模了。最好再陈腐数天,泥料的湿强度有所增加,这时再用于夯制阴模,其模在阴干过程中的收缩才会被控制到最小状态。将练制及陈腐好了的泥料切成小薄片泥料,将泥料一片片敷在原始模的表面,用较小的木棍夯捣泥料。

将泥料到处都夯实后,再敷第二层泥料,再用小木棍继续夯捣泥料,直至夯到需要的厚度为止。由于模胎是泥质,在夯实泥料的过程中需要适当掌握力度,既要将泥料夯实,又不能将泥质的模胎夯破。当将泥料夯到需要的厚度后,从泥模胎上取下来的就是泥阴模。由于模表面不是平面是圆形,在夯制阴模过程中,泥料会顺着圆形的斜度下滑,造成夯出的阴模表面存在一道道的凹坑。阴模脱模后,可用泥料对这些缺陷进行修补。在修补过程中要用泥料填入一道道凹槽中补平。当全部修整完成之后,将阴模再套回到原始模上,从两边向中心施压,可使阴模复原不变形。再脱开阴模,放置在相对封闭不通风处进行阴干。在阴干过程中,可看到阴干的泥料颜色由深逐渐变浅。约20至30天时间后,阴干的颜色基本与干土的颜色相同了,这时候泥阴模的湿强度足以支持制作阳模时承受的压力而不会变形。在图6中,上左图是在原始模的表面涂抹脱模剂,以免夯成阴模后被粘在原始模上脱不了模。可以用黑烟灰当脱模剂,我们将涂抹黑铅粉及涂抹黑烟灰两种材料作对比,虽然两者的化学成分基本一样,但黑烟灰的效果明显好于黑铅粉。在右上图中,可看到把泥料切成了小片将模面覆盖起来,准备进行夯捣。从左下图中可以看到,将毛刷的把子当作木棍在夯捣泥料,并已经夯够了厚度。在右下图中,是夯实后脱下来的泥阴模,可看到模表面有一道道的凹槽。模面为簋的四分之一型,簋型以外的两个呈90度夹角的面,即为二个分型面。

3.阳模的制作

阴模经过阴干后,用木框将阴模框起来。与在原始模上夯制阴模时一样,用泥料片将阴模覆盖严实,用木棍夯捣泥料。一层层将泥料夯满木框,脱模后阴模的对立面就是阳模。阳模的几何形状与原始模基本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原始模为散件拼对起来的,阳模却是整体。制作原始模是因为从零开始设计模的几何形状,翻制阴模是为了通过翻制得到整体的阳模。如果没有阴模的过渡,就不会有整体的阳模被翻制出来。阳模是直接用于翻范的模具,其几何形状、尺寸及分型面都是定了型的,翻范后不需要再考虑几何形状、尺寸及分型面的规整与否,只需要在范面制作纹饰了。

在图7中,可看到上左图中一人在切泥片,另一人在将泥片一片片贴在阴模上准备夯制。在上右图中可以看到,继续在贴泥片继续在夯制阳模。一次只能贴一至二层泥片,不能贴得太厚,否则会夯不到底也夯不实。在中左图中可以看到,已经用泥料在阴模上夯出了一定的厚度。在中右图中可以看到,已经将泥料夯满了木框,阳模已经夯成,并在打开木框。从下左图中可以看到,将木框彻底卸掉后,将阳模从阴模上脱下来,但在阳模的表面以及分型面上存在许多凹纹。从下右图中可以看到,用泥料填补了凹纹后并进行了抹光的修补。至此,阳模的制作就告完成。需要经过阴干、焙烧成为陶模后才能用于翻制泥范。

五、錾模的制作

商周时期的青铜簋绝大多数有錾,有一次整铸的錾,也有单另铸造的錾铸后组装上去的。为了研究簋体与錾的范铸结构,我们采用了一次性整铸錾的工艺。我们按照出土簋錾的形状,并按照出土簋錾的纹饰制作錾模。因绝大多数的錾都处在分型线上,这就要求将錾模制作成两半,即一个左錾模一个右錾模。图8为制作錾模的全过程。从上左图中可以看到,先制备一块泥平板,将泥平板阴干后,用砂布包裹着方形木条,将泥平板磨出平面。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提前用纸剪出一个錾的样板,将样板放在泥平板上起稿画出錾的形状。按照画出的形状,用刀具将画线以外的部位去掉,逐渐制作出錾的几何形状。从中左图中可以看到,凤形的錾模已初具雏形。从中右图中可以看到,錾模的形状越来越具体。在下左图中,可看到錾模已经基本完成,但还是个整体的錾模,尚需要分成两半。从下右图中可以看到,錾模已经被分开成为左右两半模了,这是用泥料在整体的錾模上翻出左右两块阴模,待阴干后再用泥料分别填满阴模,就可顺利地翻出左右对称两个錾模。将翻出的两个錾模阴干,并烧制成陶模后,就可用于翻制簋范了。我们分别制作了两种不同纹饰的錾模,其制作方法完全相同,另一种錾模的制作过程就不再赘述了。

六、泥范的制作

泥范的夯制,与在原始模上夯制阴模的工艺可以完全一样。夯出泥范的几何形状,也与阴模没什么区别,只是在泥范或左或右的一个分型面上,多出半个厚度的錾型阴腔。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在刚夯制出来的泥范表面,存在许多凹纹缺陷,需要用泥料填补并抹平修光。修补完成以后,需要将泥范回到阳模上压一压,以防止泥范在修补的过程中变形。二是夯出的范面为素面,是没有纹饰的,需要在范面手工制作纹饰。关于夯制泥范的工艺流程可参考前面图6中的工艺。

七、纹饰的制作

我们铸制的簋,其纹饰全是在范面制作的。需要先在范面起稿,然后按纹饰稿或压或贴制作纹饰。也可以先将纹饰画在纸上剪成样板,用样板在范面画稿,比一个个在范面画稿规范统一。当然商周没有纸,但画在牛皮、羊皮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采用了样板画稿的办法在范面起稿。在纹饰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有挖有压还有贴。挖,就是挖出泥料,以制作出主纹。压,就是压出较细的雷纹。贴,就是在挖好的主纹凹面中贴上泥条,以制作出主纹表面的细凹纹。图9是在范面制作的纹饰,在上左图中,可看到起稿后由于某个部位不清楚,在用针状工具修画纹饰稿。在上右图中,可以看到在用刀具顺着主纹割泥料,将主纹范围内的泥料挖掉,使得主纹呈凹陷状态。中左图中可以看到,在挖好的主纹中都已经贴上了泥条纹饰,这样就可以铸出主纹表面的细凹纹。在下面的左右两图中可以看到,左边的范为兽面纹,右边的范为凤纹,两种范的錾也各不相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两种不同纹饰不同錾型的范,都是出自同一个簋模。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虽然两种范的纹饰及錾的型腔都不同,但两种范面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却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在同一个模上夯制出的范本是无纹饰的素面,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出不同的纹饰,还可以根据需要,将泥范夯制成圆形簋的范或者方座簋的范。图10中的范是同一块方座簋的范,是从起稿到最后将纹饰一步步制作完成。从上左图中可以看到,在用一个提前剪好的样板在画纹饰的线。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已经将要制作的纹饰都画好了。从中左图可以看到,是使用竹质的刀具在纹饰区压出雷纹。中右图中可以看到,已经将两边的雷纹都压塑完成。在下左图中可以看到,在使用刀具将主纹线内的泥料往外挖。从下右图中可以看到,将挖好的主纹修平整后,刷清水就可以粘贴好泥条。

需要说明的是,方座簋的范与前面所述圆形簋的范是在同一簋模上夯制出来的,只是在夯泥范时,如果计划夯出的范需要制作方座簋,就将泥范的背后夯厚些,以留出制作纹饰的部位。如果夯制圆形簋的范,就不需要这么厚了,因为圆形簋范的底部不需要制作纹饰。

八、芯盒及泥芯的制作

在陶范中安置泥芯,才能铸造出器物的空腔。所以,必须制作泥芯。过去有观点认为“刮模为芯”,即将陶模表面刮去一层厚度当泥芯使用。因为我们只制作了一个簋模,而我们又需要铸造不止一个簋,没有那么多模供刮芯,并且我们制作的是分型的模不是整体模,也无法刮成芯。即使制作了整体的模,也无法保证刮得均匀。为了能达到泥芯与簋范较好地配合,就只能采用机械的方法制作泥芯了。不论是圆形簋还是方座簋,其主体都需要上下二个泥芯,即腹内芯与圆形芯或方座芯。在这里,就以圆形簋的泥芯制作工艺为例,并进行说明。

簋的腹内底面为凹面,而圈足或方座的底面则为凸面。如果专为这种几何形状的泥芯制作芯盒,有相当的难度。我们采用了一种十分简单的方法,制作出了与簋范配套的泥芯。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在簋模上多夯出一套泥范,在泥范表面贴上一泥片层,就成为芯盒。泥片的厚度,就是簋的厚度。待芯盒阴干、焙烧成陶质,就可以制作泥芯了。制作泥芯时,将芯盒对合好,并用绳子捆紧后埋入湿沙中,将芯盒外的沙夯紧实以固定芯盒。将提前配制好了的芯料填入芯盒中,一层层地填一层层地夯捣紧实。当夯到簋底面的部位时,在芯盒内的泥料表面撒一层草木灰,再填入泥芯料接着夯,直到夯满芯盒。从湿沙中取出芯盒,卸开芯盒就可以取出二个完整的泥芯。

在图11中,上左图是将四块范兑成了芯盒,并用绳子将芯盒捆紧。在上右图中可以看到,将捆紧了的芯盒埋在了沙箱之中,并将泥芯料填入到芯盒内正在夯捣。在中左图中,是泥芯料已经夯满了芯盒,并将芯盒从沙箱中取出,已经打开了一块芯盒。在中右图中,可以看到正在打开两边的芯盒。下左图中,是将四块芯盒都卸掉了,并且在进行修整。在下右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泥芯被分离成为二个泥芯,即腹内芯与圈足芯。当将二芯分离后,可以分别对二芯进行表面光洁度的修整。

采用这样的工艺制作泥芯,可以在同一个芯盒中一次性制作二芯,其配套芯良好。既可批量制作,又可统一泥芯的几何形状及尺寸。这种制作泥芯的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为二种不同几何形状的泥芯专门制作各自的芯盒。这种制作泥芯的工艺思想,一直被传承下来沿用至今。在30年前的现代铸造中,我们在工厂里还常采用这种方法制作一些没有做芯盒的泥芯。

九、铭文的制作

铭文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与在泥范的主纹饰中粘贴泥条的工艺是完全一样的。主纹中的凹细纹与铭文都是凹槽,既然可以用泥条粘贴出凹纹,也就可以用泥条粘贴出铭文,两者只是形状的不同而已。图12中的泥芯,即是上述泥芯经过了表面的抹平修整后的圆形簋泥芯。图中是在同一个簋的泥芯上制作铭文的过程,从上左图中可以看到,用泥料粘贴到泥芯的相应部位后,将泥料压平并描画出字的形状,将多余的泥料去掉后就是凸起的泥铭文。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制作出了一个“鄂”字,在用竹质工具将字以外的部位抹压光洁。从下左图中可以看到,又粘贴到泥芯上一片泥料制作第二个字,已经抹平及画好了字形,并已经将字的一半制作出来了。从下右图中可以看到,用刷清水粘贴泥条的工艺,在泥芯上制作出了两个字。泥芯需要随泥范经过阴干、焙烧,浇铸后就会成为凹槽式的铭文。

(未完待续)

上一篇:香港人民为啥不爱网购? 下一篇:从“师古”到“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