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绿釉陶看古代丧葬习俗变革

时间:2022-06-15 05:35:41

从东汉绿釉陶看古代丧葬习俗变革

绿釉陶,作为东汉发明创烧的新品种,它上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术,下启唐宋三彩器瑰丽多姿、变幻莫测的装饰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群芳谱中独树一帜,是古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硕果。东汉绿釉陶的出现与发展是中国丧葬习俗由厚葬到薄葬的殡葬改革主要的见证物。

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沿、积淀而成的习俗。原始社会,人们已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当时的人们认为:死亡观念从来与生命意识分不开,魂来自于天,魄来自于地,二者离散之后,魂入天转化为神,魄入地腐化成水归人土壤,魂会庇护后人,因此,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他们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战国至汉代早期,“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盛行,厚葬之风甚盛,厚葬还同人们的社会等级地位和经济条件相一致,还有为随葬而专门制作的象征性物品——冥器。秦始皇陵和汉武帝的茂陵即可见一斑了,秦始皇陵出土的陪葬俑,步兵、车兵、骑兵陶俑多达万件,马俑500余匹,木质战车130多辆,兵、马之俑与真人、真马的高度、大小相当,造型逼真,生动异常,因而始皇陵被中外人士誉为古代最完美的军事博物馆。汉武帝的茂陵,它高46米,底部58000平方米,内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计190种。1972年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尸体以三棺、三椁、木炭、白膏泥、夯土层层保护,经过两千多年,尸体仍未腐烂,陪葬器物千余件。

厚葬之风的盛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给活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汉代已经出现为死者送终竞相攀比奢华之风。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新皇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把每年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自己的陵墓。一般老百姓中,则是倾家荡产,甚至不惜卖身为奴来厚葬祖先。与此同时,厚葬使社会财富渐次向帝王贵族的墓葬集中。光怪陆离的地下宝藏,点燃了胆大妄为者贪婪的。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盗宝现象的猖獗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述赤眉暴虐三辅,称其“发掘诸陵,取其宝货”,甚而“污辱吕后尸”。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两次下达薄葬诏,建武七年(公元31年),刘秀下达了第一道薄葬诏,首先指出了“厚葬”的危害性(经济上浪费),同时提出在丧乱之际,“诸厚葬者皆被发掘,故乃知其咎”的问题,告诫人们不要厚葬。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大臣遵循西汉旧制,给他预作寿陵。刘秀说“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迭兴之后,亦无丘垄,使合古法”。刘秀对预作寿陵的指示很简单,可以说就是“平地深埋,不留坟头”。在临死之前,又一次下达薄葬诏书。“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遗吏及因邮奏。’”即按西汉文帝的办法薄葬:“葬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由于汉光武帝提倡薄葬,东汉时期厚葬之风渐衰,人们也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应运产生,绿釉陶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低廉的价格而被各阶层接受,新兴了一整套特点鲜明的模型冥器组合。

绿釉陶器,顾名思义,陶器外表挂釉,其釉料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作呈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以700-900度的温度,在还原焰的焙烧下烧制而成,它完成了从原始瓷器到现代瓷器的成功过渡,釉面光亮,呈现绿、黄深浅不同的色调。造型多仿同时代的漆器和青铜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东汉政治上比较安定,经济上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富豪大家在人死后,活着的人为了让死者能继享幸福生活,在墓中修建陶质或石质院落,并置备成群的鸡、鸭、猪、狗等动物,呈现出一种人间气象,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的建筑形式。益阳为东汉重镇,汉代墓葬较多,出土了一批绿釉陶器,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以及家禽、家畜俑。下面试列举益阳市博物馆几件馆藏东汉绿釉陶(见图1),它们是益阳汉代人对所期望有的“财富”的展现和豪强富足者生活的向往。

图2和图3中的陶猪圈和陶猪是国家一级文物。陶猪圈长30厘米,宽28厘米,高18.6厘米,冥器。它既是一件随葬品,又是一件缩小的猪圈和仓共用的建筑模型。该器分为圈与仓两部分,仓为圆柱形,有四方形瓦顶,仓正面向有一方形窗,圈为椭圆形,前后各有一孔,内置一猪,器物表面均施绿釉,内壁露胎。该猪圈造型典型规整,釉色均匀,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亮,具有仿青铜器的色泽效果。这种富有装饰感的调子使陶猪圈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东汉时期随葬的典型器物。

图4中的东汉绿釉陶猪圈口径26厘米,底径21厘米,通高24.5厘米,冥器,国家三级文物。该猪圈呈圆形,内附有一立式猪,后置谷仓,屋顶盖。谷仓一侧开一镂空门,下设楼梯,猪圈四周有四个镂孔。这件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写照,说明我国人民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采用圈养式喂猪了。

图5中的东汉绿釉双孔陶灶长33.3厘米,宽20厘米,通高15.6厘米,冥器,国家三级文物。该陶灶附釜两件,灶为长方形,有一圆柱形烟囱,内空。灶顶表面有两孔置釜。釜的大小相同,均为敞口。鼓腹平底,通体施绿釉,保存完好,造型逼真,为东汉时期绿釉陶器的代表作之一。锅灶用来做饭,看似简陋器物,生死皆不可少。这说明无论古代、现代,人们都认可一个真理:“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

图6中的东汉绿釉陶井通高34厘米,井径18厘米,冥器,国家三级文物。绿釉陶轱辘吊桶式,井身平口,束颈,鼓腹下收,平地无釉。井上部有一桥形提手有三孔代为轱辘部,有一小吊桶,吊桶为小口葫芦形,通体施绿釉。

图7中的东汉绿釉博山炉高20厘米,底盘口径23.5厘米,底径11.7厘米,生活用品,国家三级文物。此器物分熏炉、托盘两部分,炉上部分形同桃形,尖置牙形钮,外壁饰八叶纹,四方各有一个圆孔;炉下部形似高足碗,敛口,深腹,喇叭足。托盘较大,板沿,弧腹,圈足内凹较深,通体施绿釉。博山炉又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图8中的东汉绿釉陶鼎通高13.8厘米,口径9.8厘米,生活用品,国家三级文物。敛口,斜肩,圆腹,平底,三小矮尖足。肩部有一对称环形立耳外撇,肩腹结合处有一道凹旋纹。外表施绿釉,底无釉,露胎,胎为土黄色。鼎在新石器时代出现,是一种炊具,用于煮食物,商周时期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陶鼎地位随之提高,也有礼制意义。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鼎和彩绘陶鼎,多作随葬冥器。

绿釉陶冥器东汉时期盛行于全国各地,它的一些釉陶器的厚重、磅礴、宏伟、精美程度是中国制瓷史上各朝釉陶无法比拟的,代表汉代陶艺制作的最高水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宋代以后,纸制冥器逐渐流行,陶瓷冥器渐少。“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其中合乎科学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内容必然会相沿成习,被人们保留下来,而那些有封建迷信的内容以及劳民伤财的不良习俗则必将被人们抛弃。

上一篇:馆藏宋代金碗铭文研究 下一篇:石公慧业力超乘三百年来无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