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史实分歧及启示

时间:2022-10-07 08:10:36

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史实分歧及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迎来了一个“一标多本”的时代。教材的选择权也进一步下移,出现了同一张高考试卷涉及多套教材的情况。江苏省就以大市为单位,自主选用了人民版和人教版两套高中历史教材。为使备课更加充分,教学更加高效,历史教师往往同时参阅两套教材。两套教材既在栏目设置、内容选择、行文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具特色,同时也在一些史实和史论问题上存在着“刚性”分歧,研究这种差异和分歧,对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都不无裨益。本文拟对人民版和人教版“古代手工业”部分存在的三处分歧作简要辨正,兼谈对教学的启示,供参考。

一、“素纱■衣”与“素纱单衣”

人民版必修2第12页(2009年版,下同)和人教版必修2第9页(2007年版,下同)选用了同一件著名的纺织品文物的图片(见图1),但文字说明却分别标注为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衣”和“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那么,“■”和“单”是否通用?谁对谁错?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就命名为“素纱■衣”,而不是“素纱单衣”。

1972年,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考古队员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墓中安卧着一位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沉睡了2000年的女子。她就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

“素纱■衣”是辛追的随葬品,当这件衣服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所有的考古队员都惊呆了。用马王堆汉墓的主要发掘者、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薪的话来说,素纱■衣“薄得让人难以置信”,它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最早的印花织物。

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之所以命名为“素纱■衣”,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是没有染色的白纱。“■衣”是指无衬里的单层衣,这在古代文献中是有据可循的。《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衣,言无里也。”《说文解字》说:“■,衣不重也。”《礼记·玉藻》:“■为■”,东汉郑玄注曰:“■,有衣裳而无里。”

从表意的角度说,“■衣”与“单衣”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宋代的《集韵》就直接把“■”通作“单”。应当说,人教版的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识读(“■”是个生僻字,以致于许多人误以为是“禅衣”)。但从历史学科的严谨性说,这是一个专有名词,还是用其本名更为规范。事实上,这件文物一出土就被命名为“素纱■衣”,在湖南省博物馆该展品旁的介绍文字和涉及该文物的绝大部分专业资料中也使用这一名称,比如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国宝档案”等栏目,朱绍侯编著的《中国古代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说,“素纱■衣”比起“素纱单衣”一名更能展现“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举之若无”的国宝级文物的厚重历史感。

二、“花机”与“花楼机”

与上例相似,人民版必修2第13页与人教版必修2第10页均选取了同一幅图片(见图2),对图中织机却分别标注为“花机图”和“花楼机”。那么,图中织机应该称为“花机”还是“花楼机”呢?

图2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手工提花织机,简称花机,因机上有花楼,也有称之为花楼机,两个名字是通用的。据《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1]这是关于中国手工提花织机的最早记载。经汉唐时期的发展,至宋元时期,手工提花织机已经定型。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其结构作了详细说明,并附有图片。今天,织造蜀锦、云锦依然还在使用这种人工提花机,它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版本教材中的“花机图”选自《天工开物》,在该书中,图的题头就叫“花机图”,文字部分说:“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2]笔者以为,人教版用“花楼机”的名字并不能算错,但既然这幅图有明确的出处,还是用原图的名字“花机”比较好。

三、五大名窑何所指

人民版必修二第15页说:“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名闻天下。”这种叙述造成了学生的困惑,有学生专门找笔者询问——这五座窑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大名窑吗?

人教版必修二第9页说:“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定窑在河北曲阳……汝窑在河南宝丰……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官窑在河南开封……钧窑在河南禹州……”显然,人教版提到的是五大名窑的规范说法。人民版只是介绍了一些著名的瓷窑,并没有称其为五大名窑,但因数目恰恰是五个,造成了学生的误会。

据学者考证,宋代几大名窑的说法,可能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当时为宫廷编制藏器目录的《宣德鼎彝谱》中关于宫廷用器的记载中说:“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3]柴窑据传是周世宗柴荣的御窑,但至今没有发现其窑址和实物,存在与否无法确定。另五座窑在明清时期被人们冠之以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因烧制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宋代就有“汝窑为魁”的说法,明清品评五大名窑时将之排名第一。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人们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是一个暂时没有发现窑址的瓷窑。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居多。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钧窑之名未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关于钧窑早期的历史也还不清楚。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以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烧成后,钧瓷颜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千”。

哥窑也不见于宋人记载,确切窑址至今也没有发现,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又一大悬案。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由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也有人认为哥窑在浙江龙泉。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定窑为民窑,主窑址在河北曲阳。定窑以烧白瓷为主,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曾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可能是五大名窑的历史还有很多疑问不能解答,人民版教材就没有专门提及五大名窑,而给出了目前能够确定的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著名的瓷窑,这些窑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烧制民用瓷器的同时,也为宫廷烧造一定数量的宫廷瓷器。

四、启示

1. 开放的视野和质疑的精神是历史教师的必备素质

从学科性质上看,历史学科既有求真求是的客观性,也有主观解读的人文性。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观念、立场的不同会形成截然相反的结论,以“一家之言”实施教学只会使历史认识变成教条,致使学生无法培养的辩证思维,更遑论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了。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开放的视野,充分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说法,深入了解史学研究新成果,具有对教材的疏漏和分歧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跳出教材,以一种更加理性、开放的眼光审视教材,才能更好地借助其他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使教学活动更加灵动,富有生命力。

2. 教材的疑点和分歧是学习探究的绝佳素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基本理念。教师发现教材的疑点和分歧后,可以利用它们组织学生学习探究,寻找答案。在学生心目中,教材一直是权威的代名词,对之发起挑战,会产生良性的信息刺激,让学生精神一振,很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养成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和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晋] 葛洪辑,成林、程章灿译注. 西京杂记译注[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2] [明] 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 天工开物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257).

[3]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 中国陶瓷史[M]. 文物出版社,1982:284.

上一篇:端正写字方正做人 下一篇:初中思品课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