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峰体验”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

时间:2022-10-07 06:40:02

在“高峰体验”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高峰体验”,它是说人在认知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犹如站在高山之巅,即使愉悦短暂,仍可能特别深刻。“高峰体验”是一种高强度的情感体验,它能使一个失望者重新看到自己身上潜在的能量。

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是具体的。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一般的信息刺激往往很难触及学生心灵深处,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果我们能积极地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些产生“高峰体验”的机会,学生必然能更好地领悟道理、增长心智。

一、利用“成就性”高峰体验,震撼学生的心灵

“成就型”高峰体验,旨在唤醒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肯定中形成自我的肯定,从别人的赏识中进而自我欣赏,有效激发学习的潜能。

1.渲染“闪光点”,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潜能

作为班主任,应在教育和转化学生的过程中,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时渲染,用真挚的感情和虔诚的心去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震撼,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我班新学期来了一个男生,上课不肯动脑筋,不愿举手发言,课后不爱写作业,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即便举手说了,作业做了,也常常是错的,不如不说不做。我问他:谁说他比别人笨?他说以前的老师和同学经常这样说他。后来我们多次交心,了解到由于他是学困生,老师对他的批评和挖苦多于表扬和激励,虽然也想尽办法,对他不做作业的问题是软硬兼施,但不仅没起作用,反而造成了他与老师的严重对立,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于是,我找了这个学生的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家长,收集了他从小到现在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为他撰写了激励性的评语。一次思想品德课前,我和全班学生一起帮他布置了一个展览角,他走进教室后,先是好奇地翻阅着各类奖项和证书,阅读着撰写的评语。当他看到这些都是为了他时,哭着说:“这是我么?”“是你!而且是老师一直想找回来的你!也是老师一直想看到的你!”此后,这个男生改变了很多,渐渐进步了。

2.抓住“关键事件”,唤起学生的成就性体验

在我们的教育经历中,如果能创造一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成就型”高峰体验的机会,同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成就性高峰体验中奋发向上。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也曾用成就性“高峰体验”的方法使一个备受师生冷落的学困生重新看到自己身上潜在的能量,带给他强大的学习信心,促使他奋发向上,努力改变自己,成功走出了反复失败的“怪圈”,转化为一名成绩优良、学习勤奋、心理自信的学生。

魏老师发现班里的小军同学每天上学不仅听英语课是外语,听数学、物理、政治课都像听外语,一上课头就疼,便想引导小军将受罪变为享受,发现学习的乐趣。他问小军:“你学习最好的时候是哪一年?”

“小学二年级。”

“好到什么程度?”

“那时我总分全班第二名。”

“到三年级呢?”

“还能排十多名。”

“四年级呢?”

“能排三十多名,但六年级下半年就开始倒数了。”

“为什么三年级下降了?”

“那一年我转学了,换了老师。老师有病,管得也不严,再加上换了老师,我就不爱学习了。”

“你现在觉得自己能不能取得好成绩?”

“我觉得自己不行,已经倒数这么久了,再努力也不行了。有些本来能学会的知识也不愿学了。”

“你的问题就出在这儿!你觉得自己不行,输入‘我不如别人’的意念,结果你当然就不如别人。现在你这样改变自己:每天早晨,每堂课前,每天晚间都全心全意地想一想当年排在全班第二名时的情景,再现一下那时的信心、感情、对学习的态度,这样想会激发你的勇气和力量。时间长了,潜意识就能起作用,将你改变为一个自信、上进、勤奋、积极的学生。”

魏书生老师有意为小军创造了享受“高峰体验”的机会,在他反复的强化鼓励之下,小军和其他学生一样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充满正能量的高强度的情感体验,能让学困生重新看到自己身上潜在的能量,带来强大的学习信心,奋发向上,努力改变自己,走出失败的阴影。

3.强化“竞争”体验,满足成就性心理

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外在力量难以达到或代替的动力。在竞争中的获胜者,爬上“高峰”,一览众山小,高峰体验成为激情燃烧的动力,他们站高望远,进一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感受到被重视、得关爱的喜悦。

为此,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就做最好”应转化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落实在班级管理里,班主任应在班内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适度创造竞争的气氛。为此,我们经常搞各种评比,如“每周一星”“班级十佳”“管理小能人”等等,让孩子不断发现自我,努力向上。

二、利用“受挫性”高峰体验,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我们的教育,既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需要大量成就性的“高峰体验”活动,有时也需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给学生振聋发聩、疾风暴雨的冲击和震撼,需要一些受挫性的“高峰体验”。受挫性的“高峰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自然而强烈的冲击力和长久的震撼,良知唤醒,茅塞顿开。

1.抓住“关键事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真善美的因子。但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把不同的学生都放在相同的“尺度”和“高度”对待的,这些真善美的因子往往被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屏蔽甚至抹杀。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教师如果善于因势利导,那么这些事件也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剧变的催化剂。有位教师看见一个学生把吃了一小半的大饼扔到地上,他并没有责怪该名学生,而是弯腰捡起,放在口中吃完了它,学生受到了良心的强烈谴责,激发起道德情感的“高峰体验”,不仅仅珍惜粮食,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注意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进步很大。

2.利用“挫折体验”,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同样,我们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抓住最佳教育的契机,创造出给予学生高峰体验的氛围,从而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育往往比平时口头的说教更为有效,影响也更为持久。至今我还深深记得这样一个心育故事。

“老师,小曹同学今天又没有交家庭作业本。”当我刚进教室,从课代表那里得知了令人恼火的消息。这个小曹,学习基础一向很好,家庭教育也不错,就是迷恋电视,不想做作业。我真想对他再次狠狠地批评教育一番,但曾经批评过多次,他还是老样子。这次,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对策。

“小曹,你给我站起来!”我故作满腔怒气,喝道。学生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班不欢迎不爱学习的人。”随后,我再次加重了语气。这时,学生全都用不满和责备的眼神扫向小曹,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沉闷起来。他也心虚了,一声不响地坐着。

沉闷……沉闷……继续沉闷……(这是我所期待的)小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内心正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五六分钟后,我收敛起“怒火”对大家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如果有同学多次不完成作业,你们看如何处理?请大家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出自内心地谈谈。”学生听出了老师的“用意”,提出了一些改掉迷恋电视、不做作业的好方法。

“现在我提前给大家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早读课风波,请大家就这起早读课上的风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为它设计一个理想的结局。”说完,我找来一本新作业本,轻轻放在了小曹的桌上。

早读课结束后,我把小曹叫到办公室,和我一起批阅这篇作文。学生们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责备他不上进,老惹老师生气;有的再次原谅了他,想给他机会改过;更有的说愿意和他结成学习对子。我郑重地打开了小曹的作文本:“……王老师,说真的,您的批评震醒了我……在五分钟的沉默内,我真是又恨又气,想了许许多多,想到了你平时对我的教诲,也想到了父母工作的艰辛……如果让我给这场风波设计结局,那就是这样的风波以后不会再发生。”

读到这里,我长吁了一口气,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在后面写下了这几行字:“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和理解。看得出,你是一个挺懂事的孩子,只要你愿意,老师和同学们都愿帮助你,愿你早日战胜自己。”

面对屡屡不做作业的学生,作为教育者的我,刻意营造了一个“教师盛怒,学生不满”的沉闷的情感氛围,让小曹从中获得“受挫性”的高峰体验,看似残酷的情感氛围和痛苦的思想斗争,让他懂得了自己的懒惰行为的后果,从而萌发出珍惜自我、勤奋学习的心理,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当然,这样的高峰体验,更要求我们凭借教育的智慧,把握好分寸,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王建良,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214422)

上一篇:“师生互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师要善于“隐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