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时间:2022-10-07 05:58:47

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仿真复制技术是以原件为基础,按照全等原理,通过手工临摹、染旧作残等技术手段,原本地重新映现在新的载体上,使之从文字图形和外观形态酷似原物的一种复原技术。

仿真复制技术自古有之,从文化传承看,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保留至今,正是得益于仿真技术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从历史档案的保护与利用看,仿真技术既保护档案又拓展利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仿真技术开始向现代仿真技术方向发展,呈现出“古树”开花,欣欣向荣的局面。

一、仿真复制技术的发展

传统仿真技术使用临摹、照相制版、石印、胶印、木刻水印等多种方式,其中档案仿真复制是多采用临摹仿手工的方法,在将档案上的文字图饰等内容形象、原本地重新映现在新的载体上。然后经过仿旧作残等技术处理,再现档案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历史痕迹,使复制品从载体质地、字迹图案、笔触风格、颜色饱和程度、形状构造、残旧破损状况等,与原件不存在明显区别。虽然这样的制作仿真程度较高,但是仿真工作周期长,效率低,对制作者的绘画技巧要求又高。因此,传统仿真复制技术很不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传统仿真复制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仿真复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时代。计算机技术与手工仿真技术的“联手”合作,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克服了传统仿真复制技术的局限,提高了仿真工作效率,促进了档案珍品价值的延伸和开发。

档案仿真复制流程就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将档案原件转化为数字文件,再经过相关应用软件处理和后续处理,得到档案仿真品的过程。其过程为图像输入、色彩管理、图像处理、打印输出、后续处理。

图像输入是档案仿真复制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图像输入的主要工作是使用扫描仪或照相机等输入设备对档案原件进行扫描或拍照。扫描可以更准确地体现画面细节,图像大小比例不变形,色彩还原能力强。在档案不便于移动时,可采用拍照方式进行图像输入。

色彩管理和图像处理是档案仿真复制的重要环节。在得到所需图像数字文件后,由于扫描仪、计算机显示器及打印设备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色差问题。所以还必须利用色彩管理软件对数字图像进行色彩校正和管理。色彩管理是档案仿真复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工作做得越细,得到产品质量就越高,越逼真。同时,在档案的产生和保存过程中,会存在霉变、破损,甚至有多张档案粘贴在一起等现象,所以还需要利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图像进行去污、修补、拼接等处理。

在完成了档案数字图像的处理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打印机,将图像打印在纸张。此时,需要根据档案实际情况,选择尽可能接近原件的纸张。

后续处理是原件仿真复制的最终环节,包括仿旧、作残、装裱等重要步骤。它直接影响着仿真品的质量与灵魂。

二、档案仿真复制的实践运用

当前,档案仿真复制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深层次发展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档案馆购置了档案仿真复制设备,把档案仿真复制工作摆上了重要的位置,使得档案仿真技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档案仿真技术与其他复制技术根本不同之处在于“还原档案的本源性”,因此,它在馆藏的充实、珍品档案的保护以及档案的展示与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档案仿真技术主要运用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馆藏本应具有而实际又缺失的重要特色档案,可采用仿真技术,将此类档案复制进馆,充实馆藏

2006年,大连市档案局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将以城市历史变迁与发展为脉络,抢救性地收集反映大连城市110年发展并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和实物等档案资料。然而据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保存在市档案馆的明清及以前的历史档案、资料几近空白,其他散见于地方志中的明清史料,不成系统,难以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历史档案的缺乏使大连历史文化脉络和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段空白。

为了丰富馆藏,做好档案馆展室陈列工作,大连市档案馆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组织人员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处查阅相关明清档案资料。在一史馆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利用半年时间,查找到了300多件非常有价值的明清时期的大连档案。2008年,市档案局(馆)在特别重要的70余件涉及大连的明清档案中又精选了15件制作了仿真件,其中包括清官舆图――海防图表全册、中日马关新约等。这些档案文件(仿真件)不仅填补了大连地区明清档案的空白,更为研究打造大连文化名城提供大量可靠、可考的珍贵史料依据。

2、对馆藏珍品档案进行仿真技术复制,以满足档案交流与馈赠的需求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主席连战率领的访问团访问了大陆,新闻媒体称这是1949年以来,象征开启两党交流的“破冰之旅”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之旅”。在此期间,总书记赠送给连战先生一份十分珍贵礼物,这就是二史馆提供的连战祖父连雅堂先生为洗刷“黑籍”要求恢复中国国籍档案的手工高仿真复制品。连战先生对这份“档案”十分珍视,激动而自豪地称:“胡总书记送给的这份档案,证明我们一家几代都是爱国者。通过这份档案也印证了两岸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同根同源。

又如,中华南粤名校――广东广雅中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其前身广雅书院为中国近代著名书院之一,1888年由清代名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建。2004年11月7日是广东广雅中学建校116周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特别制作了具有广雅中学“出生证”意义的档案仿真品,即张之洞的《创建两广诸生合课书院奏折》和军机处抄录的张之洞的原件《请颁广雅书院御书匾额折》两件珍品档案制作成的仿真品,赠给广雅中学永久收藏。广雅中学副校长黄永光表示,这二份档案的“回归”,对于广雅中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雅中学现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校内古树、古桥、古碑等文物俯首可拾,唯独缺少了古文本。两份折子重新回到学校,无疑是对广雅中学这所百年名校悠久历史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其文化底蕴的有力诠释和丰富,更为学校将来开展名校优良传统教育提供极具价值的载体。

3、对馆藏濒临损毁的重要特色档案,应在先行修补的基础上再进行仿真复制

据了解,民国时期纸张的寿命一般是50-100年,大大低于“纸寿千年”的宣纸。民国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制浆工艺落后,用纸多为酸性化学浆纸,质量差,极易老化。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民国档案的寿命要远远低于明清档案。例如,二史馆个人全宗中,有名人手迹、重要人物亲笔来往信函以及张大千等名人的书画等。这部分档案年代久远,影

响广泛,是民国档案之精华,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为防止不可预测的不利因素对档案原件造成的损害,要对其制定全面周密的预案,规划好馆藏珍品仿真复制的路径图。对其中有破损脆变迹象的档案,应尽快抢救并得到妥善性保护。特别是对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国家珍品档案,如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应为雄鬼”以及《孙文致犬养毅信》手卷等,应本着“忧安思危”的安全意识,制作仿真复制件以作备份,进行双套制保管,原件封存。以仿真复制替代原件利用,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4、举办公益展览、传播档案文化,最大限度发挥珍品档案的利用价值

仿真复制品替代档案真品做展品,使得档案原件不直接陈列在展览的第一线,消除了原件的安全隐患,起到保护档案和传播档案文化的良好作用。

2007年起,《中国档案珍品展》在全国开展巡回展出,参展展品有150余件档案,全系高仿真复制品。这些仿真档案均来自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省级档案馆等20多家,原件大部分为其镇馆之宝,并收录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它上起唐代,下至民国,时间跨度达1200多年,全面展示了中国历史文明长河的沧桑与辉煌,具有“跨越千年时空,印证历史结论”的特点。展品中有馆藏最早的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纸质公文档案以及元朝中央政府为管理颁布的圣旨和文告,可证明700多年前就已隶属中央政府等。

由于这次展品全部为精心制作的高仿真复制品,达到“酷似真品,无异于真品”的境地。因此,此次展览被媒体誉为中国档案展览史上“展览规格之高,展品价值之珍,展出地域之广”,同时又称为“千年中国第一展”。这次展览获得如此轰动,说明了档案仿真技术在举办展览方面具有其他复制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仿真技术是再现档案原生性和本源性的一种方法,是传播和展示档案优秀文化的一种手段,是保护珍贵档案“长存久安”的重要举措。而缩微技术在不可更改性、稳定性、法律作用及成本等诸多方面有着一定优势。光盘技术在检索速度、存储容量、远距离传输、文献处理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三大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引领档案保护与利用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连君,试论缩微技术与光盘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档案学通讯》,2001(6)

[2]谢小能、刘培平,电子档案最佳存储介质――缩微胶片[J],《档案学通讯》,2000(1)

[3]李正宁,城建档案管理中缩微与光盘的比较[J],《档案学通讯》,1999(6)

[4]钱进,谈档案仿真复制技艺如何提高[J],《档案与建设》,2010(11)

[5]焦雯,民国文献何以成最“脆弱”馆藏?[N],《中国文化报》,2011-05-21

上一篇:档案害虫无公害治理与展望 下一篇:档案部门搞应急演练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