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07 05:53:04

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摘 要】小学数学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关键。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生产生活实践中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真切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使之形成数学知识重要性在思想上的良性循环,学生将受用终生。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0克,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0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数学学习不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学习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每次上课,教师都要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学习钱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买东西,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给了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问题。这样,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掌握规律巧妙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走进“形象”,并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识,同时充分{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全面地理解知识,深刻地巩固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如教学《认识圆》一课,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说一说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如果把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椭圆形,行吗?对此,学生很难说清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可用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有些人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上下颠波的情形时,紧接着又出现了第四组画面,人坐在装在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最后,屏幕上出现四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进行留下了车轴的行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合作探索,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将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高效优质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安排工作任务,共同探讨该知识点的认识以及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能有效的促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代平.《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8):00078-00078

上一篇:让理想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