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ing in 建外SOHO―开放的住区,人文的重拾

时间:2022-10-07 05:28:34

Working in 建外SOHO―开放的住区,人文的重拾

对建外SOHO最初的印象,莫过于火车进京时,遥远瞥见的那一片白色匀质的塔楼群 。与周边雍容的传统塔式写字楼不同,无论是墙面窗框还是栏杆扶手,建外SOHO全部采用白色的建筑语汇,简单重复形成纯粹的几何美学,让人眼前一亮。

建外SOHO坐落在北京的东三环CBD核心区,是日本建筑师Riken Yamamoto的设计作品。占地12.28公顷,总建筑面积50.42万平方米,由18栋公寓楼、2栋写字楼、4栋SOHO小型办公楼及大量商业裙楼组成。分为东西两片区域,中间设有城市绿地和户外运动广场。其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公寓单体全部是基底平面为27.3米×27.3米(亦是符合中国人尺度的3米模数体系)的塔楼,为了取得最好的日照效果,均围绕南北轴线旋转了25°。这些独特的元素,无疑使建外SOHO成为了a city within the city。

没有围墙的住区,不会迷路的迷宫

穿行在建外SOHO当中,最大的感受便是它的开放性。Yamamoto说过,设计的灵感来自于Moroccan city of Ceuta,在那里,时间空间、人物动物都交织在一起。所以在这里,建筑与地面的衔接、与环境的延伸一再被强调。由于首层地面室内外没有高差(散水被不锈钢水篦取代,从而实现室内外标高齐平),人们进入建筑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建外SOHO还打破了北京胡同以及四合院的封闭概念,打破了住区应当有围墙的中国特色。 如此一来,提高的不只是通行效率,开放性同样调节了居住者和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另一种鲜明感受,莫过于满眼都是相似相仿的建筑与街巷空间。 其实稍稍驻足,就能发现楼牌号、门牌号等种种标识都被精心设计过,或尺度夸张,或色彩醒目,在这如同迷宫的环境中并不会有迷路的危险。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进入街区、进入建筑,将各种活动引入建筑,赋予建筑更多的活力,从此,社区生生不息。

丰富的立体空间

下沉庭院是该项目的特色之一,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层次,而且将店铺延伸至地下一层,形成立体的商业界面。所有底商分布在建筑的一至三层,临街开门,扶梯直达。无中心,多层次的混合布局,使业态在立体空间上更加丰富,给逛街的人提供了更有趣味的空间享受。另外,3层的SOHO Villa被安排在高层公寓之间,削弱了塔楼之间的距离感,形成了宜人的空间感受。

SOHO的每个地块内部完全为步行区,所有机动车需经的车道进入地下车库,实现人车分流。地下一层的车库向整个庭院开放,灯光、草坪、旋转楼梯等积极元素消除了传统封闭车库的压抑感,丰富竖向层次的同时,将街道的尺度再次细分。SOHO Villa通过天桥到达入口,平添了街区的情趣。

高层塔楼的内部,每隔4层就有一处吹拔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利用工作间隙打球聊天,获得放松,这是建外SOHO有别于传统写字楼的特色空间。每栋塔楼的裙房屋顶都布置有绿植花园,彼此之间通过天桥相连,串联整个社区。 屋顶散步、遛狗自然成为每日工作之余的奢侈享受。

全新的生活工作方式

SOHO的全称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最初是那些无法租用昂贵甲级写字楼的客户的折衷选择。 SOHO原本是一种低端Office的空间形态。但是在该项目,这一理念被颠覆性的重新定义,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商住产品。从Yamamoto的多次描述中不难看出,他最在乎的部分并非建筑的表皮和空间,而是SOHO的街区以及它所能促成的独特生活方式。SOHO的目标是改变传统办公设施上班利用下班闲置的状态,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构建出独特的街区文化及其交流空间。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原本是别墅定位的SOHO Villa变成了餐饮休闲的旗舰店,原本是公寓定位的塔楼成为了纯粹的办公室,自然也无法形成SOHO核心的特色。

昼夜角色

在建外SOHO工作不久就会发现,Home Office的诸多特点无形中变化为促成加班基础。由于原本是公寓空间,床、沙发、淋浴间、简易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使得留宿公司,通宵加班变成了可能。戏剧性的一幕时常这样发生,加班画图至午夜时分,下楼去Seven Eleven购买食物补充能量,却偶遇其他合作公司的难兄难弟,大家面面相觑之余不禁互问一句,通宵几宿?

SOHO原本的愿景是美好的,怎奈现实骨感。办公室及办公设施的利用率的确得到了大幅提高,“居家办公”却变成了“留宿加班”。 午后的健身,傍晚的聚餐,都可以在SOHO的群房内得到了满足。生活与工作的领域愈加重叠,对于在此工作的人们来说,不知是福是祸。

SOHO感悟

从大院到小区,再到诸如建外SOHO的超级街区,是中国城市演进特有写照。社会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对中国城市构建系统封闭性的挑战。建外SOHO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开放社区抑或仅仅是把一个没有围墙的小区概念复杂化,现在下定论显然还为时过早。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它的出现,唤醒了消失已久的人文意识,基于商业效益的项目能在一定层面上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SOHO文化也许终成不合中国国情泡影,但建外SOHO是建筑师利用市场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即使建筑师仍是开发商的商业工具,但获得局部的发言权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建外SOHO给了踌躇满志的中国建筑师一个信号,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与开发商互利的新型共生关系,利用市场的舞台演绎出精彩的人文大戏。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一篇:简说数字水印在数字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Enterprise Library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