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一票否决”依赖症

时间:2022-10-07 05:16:50

当下,无论是在执行政策、选拔干部等重大问题上,还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一票否决”在很多地方和部门越来越成为考核与评估的重要标尺乃至唯一标尺。近期,有媒体报道称,“一票否决”过多过滥,让地方政府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弄虚作假。

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其中还有一些“特别重要”或者问题和矛盾特别突出的工作,需要集中精力做好抓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票否决制”被引进并被广泛采用。作为一种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制”的积极意义在于围绕中心、保证重点,突出特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并以制度刚性提高政令的分量和威力,保证政令畅通。

然而,兴一利生一弊,“一票否决制”也不例外。眼下的情况是,“一票否决”有过多过滥之势,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理、招商引资……每项工作都“特别重要”,每项工作都引入“一票否决制”。然而,重要不重要只是相对而言,当所有工作都“特别重要”时,实际上就无所谓哪项工作“特别重要”。一票否决过多过滥不仅淡化、弱化甚至扭曲了真正的中心工作,更会让地方政府或下级单位不堪重负,甚至以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应付所谓的考核。

当前,“一票否决”过多过滥,其实是患上了“一票否决”依赖症――将提高某项工作的重要性、促进某项工作的开展、调动地方政府或下级单位的积极性、解决某个问题、化解某种矛盾,统统寄托在“一票否决制”上,将“一票否决制”当作万能的灵丹妙药。这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管理,相反,这是一种懒政思维的体现,是把复杂的行政管理异化为简单的“一票否决”。

因此,我们应当从制度上和工作上防止“一票否决制”被滥用。其一,应该对“一票否决”本身予以规范:哪些工作可以采用“一票否决制”,哪些工作不宜或禁止采用“一票否决制”,以及哪一级政府有权就哪一项工作设置“一票否决”,有关方面应予以明确,以遏制“一票否决”设置上的随意性。其二,加强法治建设,以期用完备的法治逐步取代行政色彩十足的“一票否决制”。实际上,在许多设置“一票否决”的工作中,有不少与党纪国法相关,如重大事故处理、计划生育、环保等,对这些工作的评价及责任追究,相关法规、纪律都有明确说法。这个时候,“一票否决”作为一种惩戒措施,就有游离于党纪国法之外之嫌,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上一篇:公权的“罪错递增”规则 下一篇:“一对一”监督 “实打实”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