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沙地针叶树造林技术浅析

时间:2022-10-07 04:26:49

榆林沙地针叶树造林技术浅析

摘要:通过对沙地针叶树造林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干旱沙地营造针叶林的综合配套技术:因地选树、壮苗保湿、根系处理、合理稀植、适当深栽、覆盖保摘等;合理的造林密度为3m×3m或3m×4m;造林季节以雨季或冬季为宜。初步解决了沙地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造林技术问题。

关键词:干旱沙地;针叶树;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0303

1引言

针叶树种的引种栽植在沙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试验观察尤以樟子松表现良好,其已成为榆林沙区大面积造林的主要常绿乔木树种。在沙区生长较好的针叶树还有油松、沙地柏、圆柏、杜松等。90年代后期,在大面积造林过程中,由于未能严格掌握整个造林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往往形成了造林成活、保存率都很低的被动局面。本文主要介绍以壮苗保湿、造林时间、合理稀植、覆盖保墒等内容为主的试验研究。

2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概况

试验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部的榆阳区,地处内陆,气候属于典型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少不匀,气候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春季多风干旱,秋季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8.1℃,无霜期154d,年平均日照时间2879h,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452kCal/cm,干旱、霜冻、冰雹、雨涝、风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 “十年九旱”之称。年平均降雨量350~400mm之间,62.9%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8m/s。

针叶树造林的立地类型包括固定沙地、湿沙地、覆沙黄土地、硬黄土地几种,其主要组成植物种类有:沙柳、沙蒿、花棒、踏朗、紫穗槐、柠条、沙米、沙竹等,盖度在25%~60%。

2.2研究方法

根据立地条件及林分条件设置不同的造林试验;针叶树造林密度试验;立地条件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的影响;针叶树造林季节的选择;移植苗造林成效试验。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造林密度对针叶树生长的影响

沙地造林密度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促进郁闭的密植观点,造林密度1.5m×1.5m,或2m×2m,在榆林沙区20世纪60~80年代多采用此法,故试验林的密度特大;二是保持营养面积的稀植的观点,主张在干旱地造林,每株应有14~16m2的营养面积,每hm2保存615~705株为好。

实践证明密植的观点忽视了植物与水分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调查,17龄樟子松的造林规格3m×3m,保存率86%,连年高生长35.5~59.4cm,连年胸径生长量0.5~1.54cm,正处于生长旺盛期;造林密度为1.5m×2m,保存率62%,连年高生长30.0~48.2cm,连年胸径生长量0.14~0.72cm,有8%的被压木,生长虽处于旺盛期,但生长量较低。密植的高生长量比稀植的低17.7%~23.3%,胸径生长量低47%~72%。34龄樟子松林控制面积0.22hm2(36m×60m),簇距3m,现有60簇,共90株,林下基本无其他植被,落叶层厚2~3cm,有7株被压木,难望成材,其余83株樟子松生长趋势衰退,其表现为针叶短化稀疏,树冠相叠。林中樟子松冠幅4m×4m,边缘木为6m×6m~7m×7m。根据以往的造林密度出现过杨、柳、榆“小老树”教训和现有的樟子松、油松大密度造林生长量低且出现生长衰退的现实及榆林沙区立地条件、水分动态平衡等实际情况,提出樟子松等针叶树营林的规格以3m×3m为宜,成林后保存450~615株/hm2为好。

3.2立地条件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的影响

3.2.1不同立地基质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的影响

固定沙地针叶树造林,以樟子松的保存率为高,生长量大;覆沙地和黄土地造林,油松和侧柏的保存率与樟子松相似。圆柏在覆沙地保存率较高,生长良好。固定沙地的臭柏与东林赤松保存率及生长较差。

对于樟子松,覆沙地造林比固定沙地及黄土地造林效果为好;油松和侧柏在黄土地造林效果较好,覆沙地造林次之。

3.2.2不同植被类型造林地对针叶树造林的影响

樟子松人工造林地保存率高,飞播造林保存率低(未整地),沙丘顶吹平部位保存率最高。按植被类型排列保存率高低次序为:沙丘顶部吹平部位>沙柳林地>紫穗槐林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花棒踏郎林地>沙蒿地。原因是沙丘顶部吹平部位,植被盖度小,水分条件好,有利于樟子松的栽植及成活。而其他植被类型的造林地,植被盖度大,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造林的土壤水分状况,从而形成了上面的保存率高低次序。

3.2.3植被盖度及不同生育期对针叶树造林保存率影响

在种类多样的立地类型中,植被盖度差异显著,盖度小,水分条件好,造林成活和保存率高。灌丛林不同发育期对立地的索取能力不同,反映在土壤水分含量上差异较大,对针叶林的营造影响也很大,幼林和过熟林地营造樟子松的保存率高于成熟林地,植被盖度小的林地营造樟子松保存率高于植被盖度大的林地,原因是幼林地和过熟林地土壤水分大于成熟林地,植被盖度小的林地土壤水分含量优于植被盖度大的林地土壤水分含量。

3.3针叶树造林季节的选择

榆林沙区营造针叶林,一般采用以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主、春季为辅的造林季节。以实践证明,雨季(8月20日)造林成活率高,新根生长情况好,其他季节造林则成效差。其原因从降水量看,7~9月最多,相对湿度8月为最大值,随7月雨季到来,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蒸发量逐渐下降,所以8月雨季中旬以后造林最为有利。8月中旬至9月上旬造林根系留有1.5~2.5个月的生长期,此时也正是农业夏收已过秋收未到,便于组织造林,更为主要的是气候因子有利于造林。秋季造林没有根系生长期,而春季造林则因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的双重胁迫,加之大风频繁,使成活率降低。

3.4针叶树移植苗造林成效试验

3.4.1针叶树不同栽植方式造林试验

樟子松、油松、侧柏3个针叶树种在沙地或黄土地造林时,在其他措施相同的情况下,采取降位栽植的方式较其他栽植方式成活率为高。原因是降位后,苗林根系所处的沙层水分含量较高,苗林地上部分受风沙危害的程度减少,而且降位能起到遮阴的作用,所以成活较常规栽植和一般深栽高。而臭柏则由于苗木对风沙的适应性强,所以采取变通深栽的造林方法,成活也可达到60%以上。

3.4.2樟子松裸根苗失水时间对造林成活的影响

对樟子松裸根苗进行不同失水时间试验,结果发现失水时间越长,造林成活率越走低,失水10min成活率为40%,失水20min成活率为28%,失水30min成活率为了4%,30min以上成活率为0。

3.4.3樟子松营养袋苗与裸根苗造林比较

裸根苗起苗前灌水,营养袋苗未灌水。运输52km后假植,第二天上午造林,中间相隔24h。经调查裸根苗成活率为56.3%,营养袋苗为93.1%,造林成活率相差36.8%,可以看出,营养袋苗造林成活率显著高于裸根苗,原因是营养袋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降低了苗木根系的失水量,根系损伤小,而裸根苗在运输及假植过程失水较多,所以造林成活率显著降低。且营养袋苗93.1%的成活率并不高,其原因是起苗前未灌水。在栽植后的10月6日检查,时隔37d,部分营养袋中的营养土干燥,樟子松未生新根,这说明营养袋苗起苗时必须灌水。

3.4.4针叶树造林地移植苗与运输苗造林成效

经调查造林地移植苗的造林成活率,樟子松为96%、侧柏为90%,而远距离运输苗的成活率分别为65%、58%、56%。在工程造林地建立移植苗圃,将各种针叶树幼苗(2年生)移植归圃,2年后就地起苗就地栽植,避免了苗木因长途运输造成的失水和损伤,也减少了造林前大量的运输准备工作,使造林工作做得更细、质量更高、成效更好,这是今后大面积造林中采取的一种好方法。

3.4.5裸根苗根系的处理和覆盖试验

树种:A1为樟子松 A2这油松 A3为侧柏,造林地类为覆沙地。

处理:B1红泥覆盖栽植穴(50cm×50cm),B2塑料薄膜覆盖栽植穴(50cm×50cm),B3保水剂衬于栽植穴底,B4对照(不作任何处理)。

ABT生根粉浓度C:C125mg/kg,C250mg/kg,C3100mg/㎏,各浸泡90min,C4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根据试验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和方差分析,A、B两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而C因素对试验结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试验以A1B1C4这样的水平组合为最优,即直接从苗圃起苗,母土保护完好,不作任何处理,栽植后用红泥覆盖栽植穴,樟子松成活率最高。其中红泥覆盖栽植穴起到减少蒸发的作用,对新栽苗木的保墒、生根有积极作用。ABT生根粉在这里没有起到作用,是因为苗木不作任何处理时,母土携带完好,根系完整,没有风吹日晒的影响,成活率高,而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时,需去掉母土再进行处理,这样苗木根及根系就可能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成活率就有可能降低。

3.5栽后管理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经调查要使针叶树大苗移植后成活并恢复生机,移植后1~3年内管护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移植1年内的养护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3.5.1搭遮荫棚

高温季节需视情况搭遮荫棚,减弱蒸腾。一般遮荫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保证光合作用。棚距树50cm左右,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日灼危害。

3.5.2水分管理

栽植后根部要有良好的透气条件。根系受到损害,吸水能力减弱,因此土壤湿润即可,水量过大会影响透气性能,抑制根系呼吸,不利新根生长,严重的会导致根系腐烂死亡。因此要根据天气和土壤含水量分析,谨慎浇水,围堰内不可积水。一般而言,春季、雨季栽植后第一个月每10d浇水。第一次浇透,后两次不宜过多。第二个月开始每月浇一次透水。栽植后每周对树体适量喷水。秋季移植浇足3遍透水后可封穴越冬。

3.5.3施肥

定植初期每隔15d左右根外追肥,有利大树恢复生长势。可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制成0.5%~1%的溶液,在早、晚或阴天叶面喷施。根系萌发后可勤施薄肥,促进恢复生长。在土壤解冻期、春梢旺长期和秋梢生长期,可采用树盘供肥。

3.5.4病虫害防治

移栽后树体生长势降低,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要经常检查,预防为主。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树种特性,对症用药。树干因病虫、修剪、冻晒等造成的伤口,涂抹油漆、凡士林等保护剂。冬季喷石硫合剂,消灭树干虫卵、蛹,延迟树木萌芽,避免灼伤冻害。

3.5.5防冻处理

新植树易受低温危害,入秋后减少氮肥施用,增施磷钾肥。根据生长情况逐步撤除遮荫棚,提高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提高根系和枝条的木质化程度,涂白树干,增强树木的抗寒能力。寒潮来临前,视情况采取覆土、覆盖、设立风障等方法进行防寒保护。

4结论

根据榆林沙区立地条件、水分动态平衡等情况,确定樟子松等针叶树营林的规格为3m×3m,密度为1110株/hm2,成林后保存615~705株/hm2。在榆林毛乌素沙地,除小片的湿地是樟子松等针叶树的适宜造林地外,大面积的盖沙地和紫穗槐林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花棒、踏郎林地、沙蒿林地等都可以营造针叶林,其中樟子松最为适宜。植被盖度小的林地营造樟子松等针叶树的保存率高于植被盖度大的林地。榆林毛乌素沙地的雨季(8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针叶树造林的有利季节。在造林地当地建立苗圃,随时起苗随时造林,造林成活率高,解决了针叶树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根系处理、覆盖保墒是提高针叶造林成活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榆林气候条件,针叶苗移栽后要即时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才能保障造林成活率高。

参考文献:

[1] 虞沐奎,徐六一.湿地松的造林密度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00(1):3~6.

[2] 北京林学院.正交试验设计,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295~305.

[3] 刘峰.半干旱沙区樟子松栽植技术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2(1):37~47.

上一篇:古树名木的复壮技术研究 下一篇:不同基质对东兴金花茶种苗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