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也是美德

时间:2022-10-07 04:12:14

听起来可能有点儿费解―逃避从来都被当做负面情绪来解读,跟美德有关系吗―但其实举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假设你有个同事,毫不客气地说,你觉得ta在很多时候都显出一种shability的特质。这当然很主观,也没法解释,但就你个人而言,你对于这点确信无疑。

某一天,有可能你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可能根本什么事都没发生,但你突然就为自己竟然跟一个自己觉得如此shability的人一起共事了如此之久,并且在看得见的下一阶段,还得继续共事下去而感到羞愧和绝望,你甚至也为ta感到羞愧,但是又和ta无从说起,于是你突然很想逃避,想躲开这个人,以及跟这个人相关的这个工作。

这也基本上解释了为何好多人都不约而同幻想逃到火星去。地球太险恶是一种说法,地球为什么险恶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耻于与人类为伍。这样一想,真是幸好在不远不近的地方还有这么一颗火星。

人类心理的所谓悲催和微妙之处,就体现在这些地方。在前面那个例子里,表面上看起来你是在逃避同事和工作,但你无法面对的其实是自己的羞愧――尽管你其实并不用为ta的那种特质负责,但你会莫名羞愤,因为这正是百度百科对逃避的解释里所指的那种“不愿接受的残酷现实”之一。

所以有的时候,逃避也可算是一种美德,虽然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来理解。

历史上洁身自好的人,大多数都有这美德,比如茨威格,比如梭罗,前者因为对世界感到绝望而带着妻子自杀(说不定随后真去了火星),后者则隐居去了瓦尔登湖,与世隔绝,这都算逃避技巧到了一种境界。我们常说孤绝,差不多就是这心境,“高处不胜寒”很多时候可能真不是矫情。

卢梭则是另外一种境界。1750年,卢梭才刚刚在巴黎成为名人,就打算与世界保持距离,他放弃了在杜潘家担任财务总管的职务,“决定在独立和贫困中度过的所剩无几的余生”―在卢梭的逃避机制里,秉承的宗旨之一就是“别让我感觉太好了”,我得谨慎乐观,谦虚自处,他跟世界保持的这段距离就是一种逃避。

如果要给这事儿找一个现实版本,大概就是周鸿经常在公司里跟员工讲的那句话:别把自己当成somebody。再有就是,假如梁朝伟真的一言不发去伦敦喂过鸽子,你觉得他该是所去为何?

你看,逃避这个词实在是太有内涵了呀。逃婚、逃课、逃加班这些都能算,但也远不止,它还有一层“我得去追求更高级趣味”的意思在里面,而这时候逃避就成了目的而非手段。

当然,人类之复杂就在于也能自动生成一些反逃避机制。更多时候,回到最前面我们举的那个例子里,在畅想了一下火星之后,你可能还是得回来继续跟具有特质的ta做同事。

如果这也算是逃避之一种,恭喜你,你也进阶了。

逃点有很多

逃对话

在对方冲着你哔哔哔的时候,自动屏蔽其发出的声音,只看到他/她的嘴一开一合,就……好像一只抽搐的鱼。

逃社交

常常会在心中忽然泛起“我和这个世界不熟”的念头,真想关掉手机、关掉电脑、扔掉同学会请柬、推掉所有相亲局,然后消失。

逃避与人类直接接触

能电话就不面聊,能短信就不电话,能QQ就不短信,能微博就不QQ,能叫外卖就绝不出门点餐,当网上订餐服务出现之后这个世界真的变平了,哈利路亚。

逃通勤

非常困不想开车,但是一想到要挤地铁又心如刀绞,而且还要换乘三次……在床上翻滚了一个小时之后终于沦落到了只能打车去打卡的地步。

逃爱

当出现了喜欢的人的时候居然会退缩,即使走近了也会产生“谈恋爱真的好麻烦”的念头。

要不就是欢快地在各个社交网站分享“你为什么找不到男/女朋友”之类的帖子,并在底下评论说“其实一个人也很好”之类的。

逃婚

一想到之后的人生都要与这个人绑定,眩晕般的幸福过后还剩点儿眩晕。关于逃婚的影视作品太多,很容易看了哪一部就热血沸腾,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终究会回归理智地去网上提问:“逃婚犯法么?”

逃选择

新晋病症“选择恐惧症”和密集恐惧症一样洋气,适合挂在嘴边。在今天我们有一款App推荐给你,高端洋气上档次,极富科技含量……它的名字叫骰子。

逃未来

这事儿的前传是“逃复杂智力劳动”,看到公式就跳过。而猜度未来,则是智力劳动中的智力劳动,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劳什子就不要干了。

逃自我

这是最高端的。不喜欢照相,不喜欢照镜子,连用个微信里的语音功能都是一种折磨。为什么我是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直到听到一声嘹亮的召唤:“下班啦!”顿时心下大放光明,参悟正道:“还是先吃饭吧。”

逃到火星去

快点进入不清醒状态

特别不想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极度渴望喝高一次或者闷头睡个大觉。悲催的是,手头的工作还没做完,壮士你还不能倒下,于是只好先正视惨淡的人生。

开家咖啡馆

咖啡馆是抒发逃避情绪的最佳终端没有之一。“我希望开一家店,放着爵士乐,但只招待那些我喜欢的人”!

去巴黎/丽江//亚马逊丛林

据说有一种病叫巴黎综合症,其具体表现为,当游客到达巴黎后,由于“真实的”巴黎和他们心目中的相差太大,于是就出现了恶心、失眠、抽搐、自卑感、蒙羞感以及被迫害妄想症等精神症状。So sad。

穿越

我多想回到从前,天尚蓝,草尚香,帅气古装青年排成行。但是就跟印英混血的脱口秀主持人Russell Peters说自己回到印度似的:“我可能太习惯于现代生活中的某些奢侈品……这里没有厕纸啊亲!”厕纸之外,没有智能手机你也活不了的。

回母星

……好想回到家乡,回到她的身旁,让她的温柔善良,抚慰我的心房。母星为什么还不召唤我,为什么要留我一个人在地球。

换一个次元

这次元真是个不毛之地啊,干点儿啥好呢,不如去打会儿游戏吧,哎呀我的人物换了新装备又帅了,真可谓全服第一高帅富啊。咦今天最新一集动画应该出来了吧,哇这造型还真不错下一次cos一下好了呵呵呵。

刷SNS

其实SNS也具有角色扮演的功能,在人人开心上你是人生赢家,在微博是各种大型真人秀的观众,在豆瓣是吐槽狂。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我,在过着我不敢想象的生活。”其实没事儿的时候可以用树状图分析一下,如果你曾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往其他方向走,现在的你会是什么样子。

造梦空间

商业艺术的主要功能就是造梦,是更快更高更强的现实。所以别太纠结于豆瓣的评分了,一切能让你刹那共鸣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论逃避型人格的养成

逃避这件事本来是一个被动激发的生存技能,后来就演变成一种态度:“不想干”,其升级版是:“什么都不想干”。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从纯萌青年到超懒惰王者的进化,都是这个世界不好啦。

有很多事情真的很烦,不想面对,比如超难搞的客户,或者追着你问“结婚没给你介绍个对象吧”的亲属。你不能正面与之对抗,因为对方是甲方,或者是你老姑,只能本能地屏蔽对方的不良言论。顺便说,可以把对方说的话都想象成彩色的乱码,然后在对方脸部周围不断放射,就像周星驰在电影里骂人那样……

而有些时候,虽然跟你完全没关,但就是忍受不了有个十三点在身边/SNS网站上晃啊!年轻时你可能还会“默默一口血咽回肚里”,时至如今你已经可以熟练地戴上除噪耳机,默念“这个世界和我无关”50遍。

比起和邪恶势力作斗争,和关注十三点的动态,世上还有很多更重要更有趣的事。看书也好,看动画也罢,踢球也好,修电脑也罢,当然可能还有工作。总之有那么多事情可以让你陶醉其中,据说干好一件事得一万个小时吧,那久而久之你就变成走在成功路上的偏执狂。假设一个4A公司的有为青年,大概是这样的:去逛街吧?不我在写提案。去打球吧?不我在写提案。看新美剧了吗?没我一直写提案。然后某一天你发现,首先你穿得很糗,你的球技又臭了遭人哂笑,你在饭桌上已经和正常青年们失去了共同语言,去唱K你只会海阔天空时代的老歌和来前出租车上听到的套马杆,“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社交生活已经完全没有成就感了!还是回去写提案吧!

另外一种情况是,提案的确写得太赞了,你是提案界的一束光,那又如何?还是不爽。人生难道从此就被各种提案充满吗?不写提案会死啊?

真忧郁!这也不想做,那也不想做,假如必须要从中做个抉择的话,选择恐惧症也瞬间爆发。真是没有心情来衡量利弊啊,而且无论选了哪个之后都会触发漫长无趣的剧情,可以不选吗!

到这里逃避型人格已经基本养成了。其实每个逃避型人格背后都有一颗(对特定事物)充满爱的心。我们只是一坨被现实吓坏了的孩纸,要好好爱护哦。当然也有一部分逃避症青年(可能因为天天刷微博看负面消息和蠢人)走上了反人类的道路,愚蠢的人类啊,我羞于与你们为伍。地球太危险了,我要回到火星去。

上一篇:Windows 8整合为一 下一篇:试论长期股权投资的财税差异及所得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