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鉴原》中的元素命名与“碱”

时间:2022-10-07 03:54:44

《化学鉴原》中的元素命名与“碱”

摘 要: 《化学鉴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化学译著之一,在当时具有极大影响,其中的元素命名法更为后世所袭用。本文旨在分析《化学鉴原》中元素命名的规则系统,考察其得以传世的原因,并剖析当时对“碱”这一化学概念的命名的渊源。

关键词:化学鉴原 傅兰雅 徐寿 碱

中图分类号:O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63-02

《化学鉴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译著之一[1],该书成书于1872年,由英国化学家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与其在江南制造局的同事徐寿(1818-1884)共同翻译Well’s Principles of Chemistry中的无机化学部分。Well’s Principles of Chemistry一书则是当时美国流行的化学教科书。《化学鉴原》主要介绍了当时西方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基础理论以及一些实验方法。

自19世纪中叶起,中国引进了大量西方化学书籍,同时进行了汉译的尝试。以1885年所出版的《博物新编》[2]为发轫,诸如《金石识别》[3]、《化学指南》[4]、《化学阐原》[5]、《化学初阶》[6]、《格物入门》[7]等翻译西方化学著作的书籍陆续出版,掀起了一波西学东渐运动。作为其中成书较早的译著,《化学鉴原》一书对西方化学术语的翻译并无先例可循,理所当然的,其中的一些译法在后世悉数被,例如“Elements”在《化学鉴原》中就被译作“原质”[8],而在1933年南京国立编译馆编订的《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中则被改为“元素”沿用至今。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中国化学启蒙阶段,《化学鉴原》中所译定的64种化学元素名竟有36种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日后修订、增补化学元素汉译名的标尺,而其所采用的化学元素定名方法也成为了后世元素命名之滥觞。

一、化学鉴原中的元素命名

彼时对化学元素的译法并无一定之规,同一时代的化学译著有采用完全音译的译法,如《金石识别》中将硼(Boron)译为布而[9],锰(Manganese)则被译为孟葛尼斯[10];也有采用以中国原有物质名词为基础的意译,如《化学阐原》中将钙译为石精[11],《化学指南》将铝译为矾精等[12],这些译法或者过于繁杂,不便于运用;或者依据个人经验之谈,晦涩难明。相比较而言,《化学鉴原》中的译法则更为简便与系统。《化学鉴原》主要采用几种方式:

1.采用前人意译

养气(氧):因循《博物新编》的命名,然而傅兰雅与徐寿剔除了《博物新编》中“生气”这一别名。“凡生L之物,B樽钜之品,而游镏能活,火之l光l幔皆所必焉”,因而《博物新编》将养气这一译法沿袭了下来。

轻气(氢):与养气相同,轻气这一说法同样最早出现于《博物新编》,意指“其质为最轻”,此外还有“水母气”的别称,“因cB饣合樗”也。

淡气(氮):同样因循了《博物新编》,虽然傅兰雅与徐寿并未对淡气的命名做出解释,但据《博物新编》中的记载:“淡气者,淡然无用,所以调淡生气之浓者也”,这种释义应当也为傅兰雅与徐寿所接受

绿气(氯):首次出现在《金石识别》,“因其色黄绿故名之为绿气”。

炭(碳):严格来说,炭作为一种元素最早是出现在《化学鉴原》之中,虽然《博物新编》中有炭气的词条,然而此时的炭气并非是如上述养气、轻气之类,虽有“气”字,实则是指元素。《博物新编》中的炭气指的是二氧化碳,“炭者何?烟煤之质,火烬之余,气之最毒者也。”而在《化学鉴原》中,炭则是第一次作为一种元素被描述,“最多最要之原质,炭居其一焉…与养气二分剂化合者为炭气”。

2.古已有之的元素名称

即金、银、铜、铁、铅、锡、汞、硫、等。

3.根据英文发音新造的元素译名

大部分的元素采用此种命名方式,两位译者认为“西|名,字多音繁,gA文,不能M叶。今惟以一字樵|之名,原|B即殡s|之名。非特各原|明,而各s|亦不^底帧薄8据这一原则,除了一些“昔人所译而合宜者”如养(氧)、轻(氢)、淡(氮)等,以及“中华古昔已有者”,如金、银、铜、铁、铅、锡、汞、硫、等,傅兰雅与徐寿以钅、氵、石等偏旁表示元素的性|,配合各种元素英文音的第一个或是第二个发音结合而成。依据这种与“形声”法造字颇为相似的方法,傅兰雅与徐寿一共造出了48个新元素字,分别是钾、钠、锂、^、铷、钡、、钙、镁、铝、`、锆、碘、硒、碲、、矽、镉、铟、铪、铋、铀、钒、钨、钽、、钼、钍、K、铒、铽、错、锒、镝、锰、铬、钴、镍、锌、铌、锑、、铂、钯、j、钌、、铱。

虽然当时的另一部著作《化学初阶》同样采用类似的造字方式,但是具体的中文译名与《化学鉴原》有极大的不同,而其中的中文译名留存至今的不足三种。可以说虽然当时存在多种不同的命名方式,但现行的命名习惯应当是参考自《化学鉴原》一书无疑。

4.溴、弗

溴并非是依照英文发音所生造的“形声字”,而是根据“孛罗明,即溴水,其意此物有臭气也”所生造的“会意字”。而弗则是完全以英文发音生造而来。

细分来说,《化学鉴原》一书关于当时的六十四种基础元素的命名竟然采用了4种不同的方法,有意译,有沿用,有新造,而非遵循一定的理法一以贯之,似乎略显杂乱。然而傅兰雅、徐寿所主张的简单、便于理解的翻译准则来看,则不能看出其中的规律所在:

4.1首重意译与沿袭古意,其次生造。虽然在这六十四种元素的中文译名中,有四十九种是生造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傅兰雅与徐寿对生造有着特殊的偏好,在《化学鉴原》的“华字命名”一章中有:“…此外尚有数十品,皆为从古所未知,或虽有其物而名阙如,而西书赅备无疑,译其意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文之首音…”可见生造新字的方法是苦于“从古所未知”以及“译其意殊难简括”不得已而为之的。

上一篇:微信平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 下一篇:浅谈高校考试系统的易用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