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耻感淡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10-07 02:38:20

当代中国的耻感淡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耻感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是伦理道德的根本,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耻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的伦理精华。中国现如今处于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方的消极因素作用影响,当代社会耻感淡化,道德状况令人担忧,某些领域与行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人们的失德行为也逐渐增多。从耻感的内涵为着手点、通过分析耻感淡化的原因,深刻探究耻感道德淡化的解决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耻感淡化;原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26-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与和谐发展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以利益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社会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担忧,探究耻感淡化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路径势在必行。

一、耻感的内涵

(一)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耻”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早有明确的记载。“耻,古作■。”《说文》曰:“辱,从耳,心声。”。在中华的伦理文化当中,历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将人的羞耻感作为重点的培养,并将羞耻之心看作道德的根基,其中以儒家的研究为代表,耻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台湾学者朱岑楼先生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论语》中充满着强烈的耻感取向,四百九十八章中,与耻感有关的共计五十八章。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知耻”、“明耻”、“远耻”是道德的起点,更是追求道德的最高体现。孔子在论语当中提到的“智、仁、勇”建立起最初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强调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另一位儒家代表孟子在他的道德体系中,将“耻”置于人性本体和德性根源的重要地位。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人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发展的萌芽。作为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荀子也认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法家将“礼、义、廉、耻”当作“国之四维”。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德目中,成为众多伦理家与思想家研究的道德问题[1]。

(二)耻感的时代内涵

对于耻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耻感就是羞耻感和知耻感。羞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知耻感则是在理解了耻辱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自觉的规避和抵制”[2]。也有人认为“耻感是社会或行为主体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对主体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时,行为主体所产生的愧疚、羞耻、不安等心理体验,是人们为善去恶、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它驱使人们求荣免辱、维护尊严,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觉”[3]。我们以上说的耻感都是一种羞愧心理,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伦理标准下评价他人或自身的行为产生的,作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的约束力量。这种羞愧心理既包含惭愧,也包含内疚和悔恨。羞耻感,表现的是个人的道德意识,自身在别人对自己不良的行为厌恶或责难时,产生的一种羞愧与耻辱的心理情感,个人道德素养与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石。

二、耻感淡化的原因

在一定程度来讲,耻感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淡化道德最终结果就是社会道德水准与道德伦理底线将会下降,最终可言。虽然这一情况没有到大范围扩散的现象,但却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对当今社会道德耻感问题进行审视与分析,造成耻感淡化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为中国现如今处于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是受一系列消极因素影响的综合性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耻感淡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割断与信仰缺失,儒家伦理丧失主导价值地位

中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儒家的道德伦理基础之上的。耻感文化是我国人生哲学、道德伦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不可以”的思想延续了几千年并影响深远,在民间大众的道德观念中,羞耻观念也根深蒂固,羞耻之心最为重要,对人的道德起到了非常强大的控制作用。儒家文化在“”时期受到了激烈的冲击,这种否定造成了道德约束体系的混乱,甚至是空白,社会道德信仰出现了模糊。然而,它仍是中国人的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利益导向”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功利主义曲解甚至是泛化了,并受消费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等影响,中国民众大肆的贬低与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丢之脑后,导致传统文化的割裂,存在中华民族中千年的儒家道德信仰被丢弃。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逐渐丧失了本身的价值主导地位,作为精神影响力的下降,其中的耻感文化传统的约束力日渐下降。所倡导的作为社会道德约束的耻感文化与耻感教育与普通民众渐行渐远了。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评价标准混乱

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震惊了社会大众,更让我们的道德体系不堪一击。无人敢上前去扶摔倒的老人,“小悦悦”事件中那13个表现冷漠的人们等等事实证明,在现当代社会里,人们已经开始混乱了自己对道德的评价,道德评价的标准也变得模糊不清。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观念的交替与缺位,导致了在道德领域里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控与混乱。中国当代经济高速发展,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价值的多元化与人们的自由选择的多样性,致使许多主流的价值观念被消解,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甚至引起了混乱,而作为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耻感意识就不断得弱化,底线的伦理不断受到腐蚀甚至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中心,以利益为中心的目标追求,对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经济与社会心理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追求自身的私利成为首要逻辑目标逐渐取代了其他目标的追求,当然也包括社会道德价值目标。将经济领域中通行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盲目地泛化到了一切社会的生活领域,就必然会出现把人格、荣辱、良心、为人处世的原则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交换的丑陋现象,群体性的道德滑坡也就随之产生了。同时人们盲目地将市场经济利益首位的原则植入到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从而吞噬人们的羞耻之心,挤压甚或边缘化我们的耻感教育,使得道德标准模糊不清,大众的社会道德共有的底线也逐渐下降,才出现了各种““的行为与表现。

(三)社会缺失公平与正义感致使道德主体无明确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的良好运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良好表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与实践,不仅需要的是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与践行,不仅需要正以确的社会主义义利为导向,更需要的是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还不够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凸显得比较缺乏,社会道德以往旧规则的失效与现当代新规则的缺位以及法制的不够完备,社会通行的规范准则无法被确定和认同。某些领域出现的道德和法律上的空白点,就给投机钻营创造了机会。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念多元、网络传媒发达、舆论评价异常复杂的今天,尤其如此。然而,在道德和法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一些不道德与不合法的行为又很难完全受到社会必要的惩戒与惩罚,从而造成坏人得益、好人吃亏的反道德、反法律的现象。这种肆意践踏道德、法律、最终致使社会大众对道德、法律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仰,从而导致耻感淡化现象的产生[4]。

三、抑制耻感淡化现象的对策

在分析了当代社会道德耻感淡化的原因后,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这种道德缺失带来的严重影响。因此要针对其原因施以治疗的对策,遏制耻感淡化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强化内部内心机制与外部路径选择方向的共同作用抑制耻感的淡化。

(一)高度重视耻感意识的培养,使耻感底线伦理内化为人们自我道德标准

耻感底线伦理是一种非常巨大的社会约束力与内心制裁力,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牢固的树立起耻感的衡量标尺,才能调整好人的内在心态,约束好人的外在言行,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美丑,最终追求人的尊严,过理性的生活,塑造出完美的人生形象。解决耻感淡化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什么是耻,什么行为可耻,也就是“知耻”。作为养成教育的一种,耻感教育的进行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培养,从小抓起。作为社会教育,耻感教育要采取弱道德意识的形态与浅道德意识形态的教育方法。同时在进行耻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个人的自我调节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5]。

(二)加强知耻环境建设,形成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首先,逐步建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气质与时代精神的伦理观念体系及其能与之相适应的具体道德规范标准,使道德主体行为具有明确的参照目标与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普遍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感,培养人们健康健全的社会主义荣誉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耻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进实施与开展。其次,建立公平正义的大环境,一个社会风气的好坏与否,制度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6]。同时,我们要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耻感的树立更多是依靠自律自控,但一旦自律缺失即羞耻心没有时,完善的法律制度会迫使其产生羞耻感。最后,社会管理者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作为管理者本身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知耻明耻,不说耻话,不做耻事,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发挥其示范作用。最终在社会道德的教育中形成大众内心的自律与社会外部的他律相结合的状态。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任重而道远。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中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充满信心,随着建构中国伦理价值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的观念等措施的实施与开展,我们将会迎来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凡.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J].学习与研究,1997,(1).

[2]曾云莺.当前我国耻感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

[3]廉清.论耻感生成的主客观条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36,37.

[4]张彩凤.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及疗治对策[J].理论纵横,2011,(1):41.

[5]李宏斌.耻感教育:伦理价值与困境化解[J].广西社会科学,2007,(8).

[6]包燕芬.论耻感教育与社会风气[J].专题研究,2009,(6).

上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景区边缘型旅游接待区开发研究 下一篇:300MW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系统问题分析及安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