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德国的森林

时间:2022-10-07 02:12:01

啊!德国的森林

德国的森林

德国人常说:走进森林去吧,像个受伤的动物,把自己藏起来,自会痊愈。他们喜欢到森林里去,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心灵的故乡,才能找到最纯澈的宁静,也只有在自然森林漫游的人才能称为自由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歌德就经常步行于林间,在大自然的幽静之中,寻找平和坦荡的自己:“所有的山巅之上/一片静寂/所有的树梢之间/你难觅/丝毫风息/林中鸟儿沉默不语/稍候,你也休憩。”

德国的森林覆盖率很高,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是茂密的森林。在林间散步、慢跑是很多德国人最喜爱的运动。德国规定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到森林休养。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时,很多德国人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林间游乐、玩耍。平时,学校也会经常组织学生去森林郊游,在那里认识森林、拥抱自然。

大约3000年前,日耳曼人就已居住在波罗的海沿岸。公元前500年起,他们开始逐渐南迁,占据了喀尔巴阡山脉和波希米亚山脉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带,过着游牧部落生活,周围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大片的沼泽,艰难的生活中,日耳曼人开始在森林里寻找未来的希望。民族大迁移后,日耳曼人到达了波希米亚森林、莱茵河流域、美茵河与哈尔茨山以及阿尔卑斯山区。而后,当欧洲诸强忙于开辟殖民地时,被剥夺土地、赶到森林边缘的德国人又开始了回归森林、征服森林的艰苦历程。

森林不仅赋予德意志民族丰富的生活、生产资源,而且赋予了德意志民族丰富的创作源泉,德国人用充满情感的笔触,将森林多样的特性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将森林描绘得多彩多姿。从森林里走出的童话,让白雪公主的故事传遍整个世界;森林的高远、宁静与轻柔,又让德语诗歌在世界诗歌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森林的神秘、多变,让德语小说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而德国森林的原始与肃穆,又构造了德国哲学的庞大群落……翻看历史,不论在德国的文学、哲学、绘画、音乐,还是雕刻、建筑、体育、工业等诸多领域,森林文化都渗透其中,影响着德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德国人对世界的感官和认识。森林文化已经成为德意志人固有的属性。

正如著名学者赵鑫珊(1938―)所说:“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个内陆腹地的民族,英国民族是个蓝色海洋的民族,那么德意志民族则是个绿色的森林民族。森林的性格即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森林的一切,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气质和心态,并反映在她的文化形态中。”

德国的森林文化

德国人热爱森林,同时他们也毫不吝啬地赞美森林、感谢森林。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以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森林:在森林里思考、在森林里迷醉,并在森林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当他们遭遇爱情挫折、战争创伤或者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失去家园的感伤时,他们又在森林里寻找安慰,寻找属于德意志人的独特的心灵家园。

施莱格尔把森林称作“回忆之所及古德意志自由精神与力量的预示”,蒂克把“林中的寂静”当作一生的追求,艾兴多夫与海涅将森林看成是“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心灵家园”,而黑塞则把森林当作“充满渴望的儿时回忆”。席勒在森林里寻找“欢乐与歌唱”,而伯尔则在森林环抱的残破家园前“沉思民族之痛”。除了文字,艺术家们也用音乐与绘画等作品表达他们对森林的无限情感,贝多芬在森林的宁静与孤寂中“感到一种狂喜”,舒曼在水声潺潺、林音哗哗、乌鸣啾啾的森林里发现“生命的欢歌”,巴赫则在森林干百年的延续中看到“永恒”的世界;威柏遇到《森林的女子》时,勃拉姆斯在《林中夜》感受自然的美丽;门德尔松在森林的《仲夏夜之梦》里感受欢乐时,瓦格纳用音乐记录了阴霾天气中“森林般的暴怒和张皇”。虽然在影响力上不如德国的音乐那么巨大,但德国的画家们也用自己的笔墨勾勒出了多样而神秘的森林。弗里德里希的绘画《橡树林》隐喻了人生的神奇,《孤独的树》表达了被迫离群产生的寂寞,而《乌鸦树》则表达了绝望和死亡的主题,森林题材绘画的不同恰好印证了他人生由繁盛到衰败的整个转变历程。里希特用《森林里的晚祷告》一画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的虔诚,又在《波希米亚放牧风光》中传达了德国人对森林等自然美景的欣赏。现代派的基尔希纳在《森林里的池塘》等诸多关于森林的画作中展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诉求,继而又在《森林小径美景》里向我们铺陈了安静森林的幽僻之美。此外,舍勒、荷尔拜等画家都热衷于对森林题材绘画的创作,而且他们和喜欢在森林冷静思考的德国哲学家们一样,更乐意在充满神奇与魔幻的森林里构思自己的作品。森林的环境,适合思考,能给人安静的氛围及冷静思辨的空间。就如每天准时到家附近的菩提树林散步并在那里独自思考问题的康德一样,海德格尔在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也有一间适合思索的滑雪小屋。

当欣赏上述作品或者走人森林时,我们轻易便可发现:森林里时常安静,却又不乏欢闹,恰如人们多愁善感的思绪,随着心情而不断变化,随着森林的气息变得多彩多姿。清澈的涌流,淡淡的微风,野花路边绽放,鸟儿枝头欢鸣。时而宁静飘逸、时而欢快动人的大自然,让人沉醉其中,乐不思返。绿叶在风中飞舞,群兽在林间奔跑,而人们,在森林里迷醉。当然,森林也是寻找自我的佳处,四下无人的森林,唯有大自然和自己的声息。沉顿于森林,便能找到自己,便能找到抚慰心灵的途径。不过,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森林里还有新鲜的空气,还有茂密的植被,还有我们不曾流失的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一点,德国人一直十分重视,他们在热爱森林的同时没有忘记关注森林,他们在向森林索取资源时没有忘记给予森林更多的保护。

德国人的森林保护意识

19世纪,德国著名学者里尔就曾说:“你们若是把森林砍伐殆尽,你们就夺走了德国人的生命元素”,他建议“德国人必须让森林保存完好,以使民族生命的脉搏继续热烈且欢快地跳动,以使德国成其为德国”。而到了20世纪,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学的发展让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另一方面,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使得自然保护越来越受重视。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人更加注意到森林除了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情结等优点外的更为重要的保护自然的意义。他们不只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而且从小就培养国民的森林保护意识。

在历史上,特别是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德国的森林也曾经历无节制开发而急速减少的困境。不过有了英法等国过度发展带来的森林大量砍伐的前车之鉴,德国很快认识到森林地带减少的危机,并立法保护森林。1795年,哈尔迪提出“森林永续经营”的理念,提倡森林利用要与森林保护同步,即利用森林进行生产生活但不减少森林的面积。随着19世纪的造林运动的开展,虽然天然林进一步锐减,但人工林的大量种植使得德国的森林发展迎来新的生机。20世纪50年代前后,“二战”失败的德国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德国政府提出了“育人、育林”并行的新举措,并修订了诸多与森林及森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要着重保护天然林,并对森林砍伐做了明确而苛刻的要求,同 时针对破坏森林、猎杀野生动物的各种恶意行为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条例。目前,德国在境内划定了14个国家公园、101个自然公园和15个生态群落保护区。其中,四分之一的森林被划人自然公园,三分之一的森林被划人景观保护区。

德国在森林保护方面取得的非凡成果与德国长期的森林保护意识宣传及从小就开始的环境教育也有密切关联。德国开设了300余所森林幼儿园,吸收3-7岁的儿童,从幼年开始培养他们保护森林、亲近自然的意识,让他们在开放、广阔的森林里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德国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森林保护,比如:随处可见的“保护森林”的标牌、种类繁多的森林与自然保护的图书、音像、影像资料,以“拯救森林”为主题的邮票及标语等。德国的绿色和平组织和各种森林保护团体也一直在推广节约森林资源的活动,他们提倡人们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的砍伐量:“只有我们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我们才会发现,其他材料也可以制造纸。”德国还通过钱币提醒人们保护森林与自然,2010年起,德国推出了印有6种植物图案的“德国森林”系列金币,面值20欧元,从2010年到2015年依次发行,分别为:橡树、山毛榉、云杉、松树、栗树、菩提树。

德国人的生活与森林息息相关,他们把保护森林看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认为“保护森林就是在保护气候,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未来”。2011年,正值世界森林年,德国国内举办了超过6000次关于“森林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呼吁人们关注森林、保护森林。在电视及电台里人们进行了大量关于“没有它……”为主题的讨论,在公共场所则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标语,如“没有它,格林兄弟也会无言”等,而“没有它……”为题的摄影大赛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年底,德国还将在联邦议会商议德国“2020森林对策”。确实,森林不只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保持水土,增加降水,最为关键的是森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中国其实早就开始了植树造林运动,也对森林保护做了相关立法,但一直效果欠佳,且破坏越发显著。近些年来,森林砍伐与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越发频繁。森林与草原急剧减少导致土地沙化,使得整个北方浸淫在沙尘暴的肆虐之中;而因为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原本雨量充沛的西南如今也陷入和西北类似的循环不断的干旱。与此同时,森林无节制的砍伐致使泥土大量流失,随之带来的洪水和泥石流充斥于中华大地三分之二的区域。2010年8月发生在舟曲的特大泥石流,就与长期的森林与植被破坏有很大关系,从前一片葱郁的青岭如今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而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1364条鲜活的生命,还有这些逝去生命背后的残破家庭那永远无法抑止的哀痛。

我们不断发展自我,而发展的同时我们一直在索取、在掠夺,更有甚者在无尽地破坏,似乎我们很少去考虑要给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和地球做些什么。诚然,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流失,也会带来环境破坏与污染,但我们必须抱持可持续发展的信念,为了我们的未来,在对待森林的态度上向德国学习,在“必须的破坏”面前让森林保持原有的面积,并从儿童开始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国民的森林保护和自然保护意识。千万不要等到最后一棵树被砍倒,最后一条河被污染,最后一条鱼被抓起时,才发现,“钱是不可以吃的”。

如今,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灾难,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哭泣的时候埋怨伤痛和眼泪,也不是等待,而是切实的改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审视我们对森林和地球所做的“磨难”。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资源,减少破坏,真正地保护森林、保护地球,才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最好的途径,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最正确的抉择。

上一篇:列维坦与契词夫 下一篇:杜松山地育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