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了解猩红热

时间:2022-10-07 02:07:52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全身出疹性传染病,用“猩红”二字来形容皮疹的颜色,是说它介于红色与橙色之间。该病的病原菌是一种能产生红疹毒素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传染源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传播方式为经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在发病前一天到出疹的高峰期传染性最强,待皮肤脱屑时传染性消退。猩红热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冬春季的发病率较高。

可导致猩红热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体外的存活力较强,在摄氏60度的环境下能存活1个小时,在1:200的石碳酸溶液中能存活15分钟。人类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免疫力很弱,患过猩红热之后除了能产生持久的抗红疹毒素的抗体外,对溶血性链球不具有持久的免疫力,故猩红热患者痊愈后还有再次发病的可能,但再次发病后仅表现为急性咽炎或急性扁桃体炎,而不会再出现猩红热皮疹。

猩红热患者从发病开始一般会经历感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和变态反应病变三个病理改变过程。首先,链球菌侵人人体后会使患者出现咽喉及扁桃体的渗出性炎症或溃疡,随后炎症经局部淋巴管引流,会引发颈部淋巴结炎或蜂窝组织炎。第二阶段,患者的体内会产生中毒性病变。这是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红疹毒素通过感染灶进入血液循环的结果。患者的中毒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出现黏膜内疹和皮疹。第三阶段,个别患者可发生变态反应,其心肌、肾脏、关节滑膜组织等处出现非化脓性炎症,即其心肌有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其肾脏有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其关节滑膜有炎症改变。

猩红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5天,发病后患者可骤然出现高热、咽喉充血、扁桃体肿大且有脓性渗出、吞咽受限、口腔软颚黏膜肿胀伴有米粒大小的红疹或出血点(猩红热黏膜内疹)等症状。然后患者的皮肤开始出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颈部、上胸部,一直到全身。这时患者的全身皮肤充血,且布满排列密集、融合成片、针头大小且伴有瘙痒感的猩红色斑疹,用手指按压后,发红的皮肤会变为黄白色,手指抬起后再现红色,严重时可有出血疹。患者皮肤皱褶部位(如肘窝、腋窝、胭窝、腹股沟等处)的皮疹比较密集,可呈紫红色的条索状。虽然患者的全身布满皮疹,但其面部仅有充血和潮红而不会出现皮疹,其口唇周围可出现环口苍白圈,其舌面充血,舌上的突起似杨梅(杨梅舌)。这也是猩红热特有的临床体征之一。

通常,猩红热患者全身的皮疹在发病后的第2天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逐渐消退,退疹也按照出疹时的先后顺序进行,先出先退,后出后退,一般在3~4天后逐渐退净。当患者全身的皮疹出完后,其体温开始下降。从发病开始大约1周左右,其体温可逐渐降至正常。从发病开始的第2周患者开始脱皮。皮疹严重者脱皮较早,也较显著,多呈片状。患者的颈部及躯干部大多为糠屑样脱皮,其手掌、足底、肢体可呈片状脱皮,其面部虽无皮疹但也可出现糠屑粉样脱皮。脱皮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需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在临床上,患者若有骤起高热、咽峡炎、典型皮疹、杨梅舌等表现,且与猩红热患者有接触史,同时结合咽拭子细菌培养检出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即可确诊其患有猩红热的诊断。此外,还应密切注意猩红热的以下三种并发症:

1.心脏病变

毒血症严重的猩红热患者可伴有中毒性心肌炎,少数患者可于发病第3周发生风湿性心脏病。

2.肾脏病变

该病患者可于发病的第3周后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炎的病程约为1个月,很少转为慢性肾炎。

3.关节病变

该病患者在发病1周后即可发生关节炎,大小关节均可累及,呈游走性,偶有渗出液,数日内即可好转。

治疗猩红热应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体重计算用药的剂量,用药的时间约为两周。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或地红霉素)治疗。需要说明的是,猩红热从发病至皮疹脱皮大约需要3周的时间。由于脱皮延续的时间因人而异,故患者病程的长短也各不相同。但对猩红热的诊断和治疗越早,患者的病程就越短,其并发症也越少,疗效当然也越好。

上一篇:治疗“鼠标手”的新方法 下一篇:论晚清佛教僧团的衰落与佛学研究的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