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教育计划》带来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12:16:55

《道尔顿教育计划》带来的思考

摘 要: 海伦・帕克赫斯特编著的《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详细介绍了道尔顿学校遵循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具体的实施操作,它是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总结与概括。直到今日,它对我们当代的教育与教育改革仍具有深远意义。作者重读教育经典,并结合自己在高中的教育实习谈谈对《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切身感悟。

关键词: 《道尔顿教育计划》 教育改革 实验室 时刻表

海伦・帕克赫斯特(2005)在《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的起源部分,提到自己深受《心灵的塑造》这本书的影响,而且她将“教育实验室”这个概念归功于该书[1]11。我也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合理的方法就是与学生一道学习,鼓舞他们,使他们渴望为自己研究事物和为共有的知识积累做出贡献。”西方的一则谚语――“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且应当被赋予自主计划学习的权利和自由。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而因材施教是理想教育的最好诠释。

海伦・帕克赫斯特为了向读者说明道尔顿实验室计划,首先澄清道尔顿实验室计划不是一种体系或方法,也不是一种课程,而是从实践角度讲,将它视为一种教育重组方案,这种方案协调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1]24。我想,作者这样讲的意图在于表明,道尔顿实验室计划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而仅仅是一种方案,一种尝试。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或修正,并为后人借鉴或效仿道尔顿教育计划提出恳切建议。

在实施过程中,海伦・帕克赫斯特老师保留了班级、年级及课程。与先前体系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班都划定了一个最大的和最小的课程范围。此外,计划开始实施时,就要把整个学习任务以作业形式交给学生[1]24。以合同形式布置作业是道尔顿计划的一大创新之处。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合理有序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而且,确保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课程按照主科和辅科设置。她认为主科并不比辅科更重要。因为主科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所以大学的入学考试要求它应修更多的时间[1]25。这一点与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数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十分相似。他们学校中辅科包括音乐、艺术、手工、家政等。作者提出,辅科的价值在于它们对学生的广泛影响,学习辅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高其表达能力[1]25。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主副之分,不过,并没有设置手工、家政等门类,相比较而言,副课不具有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主课、副课在我们的学校中待遇不同,家长、学生甚至校长和老师们普遍认为副课不如主课重要,因而更重视主课,歧视副课。这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今年5月,我在广东省一所重点中学实习,那里的高二年级也设置了艺术、体育锻炼等科目。然而,由于学业水平考试和期末考试临近,诸如艺术、科学之类的课通通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课。在一次课间,坐在最后一排靠门位置的一位男生用毛笔蘸水在白纸上画画,边画边向他的同学说:“我最喜欢画竹子了。”我无意中在课间注意到他们的言行,便凑上前去,边看他画边问他:“你们有美术课吗?”他回答:“我们没有美术课,我们有艺术课,不过艺术课不教画画。”于是,我接着问:“那你是从哪里学到的呀?”他答道:“我是小时候学的。”我点头回应。从这件小事看出,其实孩子们十分喜欢艺术,而且有各自的兴趣爱好。然而,由于考试压力,他们只能在埋头重复学习单调的科目,而且不知道学会了那些知识的意义何在。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们的兴趣渐渐失去了,个性渐渐没有了,最后,仅仅成为会答题、会考试的孩子。这也是为何我们时代缺乏创新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需要改革,需要摒弃这种功利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应当让孩子们真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该中学看到的另外两件事让我感到非常欣喜。一是,每天下午6点左右,从体育馆经过,都会看到有三五个学生正在跳街舞,他们随着动感的音乐自由地释放自我。第二件事是一次6点50时左右,我在操场上看到4、5个学生正在兴高采烈地试飞自己的飞机模型,还时不时表演一些超难动作。7点左右他们就飞快跑回教学楼。看到他们脚步匆匆,就简单地问了两个问题,得知他们是初一年级学生,模型都是自己做的。我真心为他们的聪慧感到震撼。我深知,他们的这种巨大能量来源于兴趣和热爱。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道尔顿计划的本质在于,每个学生都应当以适合他自己的速度进步。只有这样,他才能将作业上的东西融会贯通[1]25。这体现了自由原则。这也是道尔顿计划的又一大创新。给他们自由可以最大限度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然而,该计划实施前教师不断发指令告诉学生怎么做、做什么,学生已经养成依赖的习惯,因而学生需要时间逐渐适应新计划。教师需要把经过细分的课程搞清楚,确保学生掌握合同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全貌和本质[1]26。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个极大的挑战。“以适合他自己的速度去取得学习进展”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情景,这种情景传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再机械地听从老师安排。

道尔顿计划要求每门课程建立一个实验室,学生在那里自由地做作业。她特别指出,实验室里尽量多放好书[1]27。这里的“实验室”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自习室或阅览室。提供实验室,能够给学生创造读书环境,营造拓展知识的氛围。这样,学生从好书中汲取精华。从阅读中获得的能量是无限大的,阅读赋予他们终身学习能力。

在实验室中,学生既可独自学习,又可与同伴一起学习。“计划把班级组细分和还原,并创造进行深入学习的小组,深入学习可以激发大家讨论,发挥社会影响”[1]29。这实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了合作原则。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各种新奇想法,不同想法产生碰撞的火花,促进每个人的成长。学生的选择是自主的、自由的,他们可以自愿选择进入哪个实验室,也可以随意离开该实验室,而且不涉及纪律问题[1]29。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学校通常严格管理学生,让他们有好的纪律,让他们都齐刷刷地听课、做作业、不要说话、不要……各种规定,各种要求束缚住了孩子们的自由,让他们都变得非常相似,失去兴趣爱好,失去个性。这也是缺乏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前面也已提及。此外,学生只顾自己学习,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组成学习共同体,他们之间的竞争被模拟考试和成绩排名扩大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友爱也因此减少很多。

值得提倡的是,实习学校时常安排活动,学生自己组织、计划和实施,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得以展开,他们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点滴成长。这些对他们的性格、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至关重要,也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道尔顿教育计划》带给我们太多思考。实际上,我国也有很多学校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比如有些学校进行翻转课堂,有些学校试行慕课。再比如北京11中学实行走班制,学生自己选择课程,拥有各自不同的课程表,这与道尔顿教育计划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北京11中设立街舞社、话剧社等多种社团,供学生在学习之余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此外,北京11中还通过泼水节、与校长共进午餐等一系列活动,渗透一种平等的教育理念,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11中的一些老师持有十分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魏勇老师在《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一文中写道:“教育不能把孩子教傻,不能够把孩子变得狭隘,而是应该让他变得更有智慧,更加开放。”[2]这一种理念应该在教育界推广。文中他还提出几点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的建议,以供各位中学教师借鉴。11中带给我们太多惊喜,当然它对于学校和老师的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11中是中国式的道尔顿教育计划。全国其他学校若要效仿它的发展路径,就必须迎接各方面的挑战。然而,因地制宜,寻求最适合当地学生发展的道路才是最佳选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海伦・帕克赫斯特.陈金芳,赵珏琳,译.道尔顿教育计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魏勇.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J].未来教育家,2014(1):43.

上一篇: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难点分析和对策研究 下一篇:那瓣三叶草风干了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