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伏笔 和谐照应

时间:2022-10-06 11:45:34

照应是记叙中常用的写作技巧之一,即在行文过程中,有意识的对上文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回应。照应经常与伏笔一起配合使用,一般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埋下线索,然后再进行呼应。巧设伏笔,和谐照应,既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让读者不产生突兀之感;还能设疑激趣,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美文引路】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悉悉索索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这时已经接近午夜零时,怎么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这两母子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

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女人在说话。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

母亲用力地在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停下来休息时,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只是也许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月光在他的眼中有些泛白,似乎隔了一层厚厚的雾。

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我上了一天工,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两母子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两母子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两母子去医治眼患……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点 评]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夜宿山间,巧遇上山汲水的母子,儿子患眼疾却看不起病,父母不得不拼命赚钱;后来,“我”出手相助,帮助小男孩住进了医院……读完此文,山村的贫穷令人揪心,而小男孩的天真无邪、母亲的善良伟大,则深深打动人心。

行文过程中,作者多处使用了伏笔和照应的手法,比如母亲下工很晚照应上文母子半夜上山汲水;母亲对游客搭帐篷过夜司空见惯照应上文似乎没有看见“我”的帐篷;狗儿眼上长了白疮照应上文月亮被洗干净了,就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以及母亲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有掩不住的忧伤……这些伏笔与照应,让整个故事有机联系在一起,自然流畅,合情合理。

那么,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巧设伏笔,和谐照应,让故事情节波澜不断,引人入胜呢?

一般可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设伏,下文再巧妙照应。即让人物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反常的动作,流露一些与众不同的心理;然后让下文的故事情节呼应这些言行、心理,形成完美的照应。比如先写一位母亲从来不让女儿穿裙子;再写邻居家的女孩因车祸失去一条腿,装了假肢,不能再穿裙子,邻居们不想让这位女孩看到裙子而伤心,于是达成了一致……这样,前后之间就形成了照应。

另外,也可通过故事情节设伏,下文再巧妙照应。比如先记叙一件事,而这件事恰巧是下文某件事的起因,从而形成照应。有时候,还可通过环境描写设伏,为下故事情节理下原因。比如先不动声色描写天寒地冻,积雪难融,路面奇滑;再写不少人在骑车时摔倒,从而形成照应。

【佳作展示】

“黑碳”老人

杨汝迅

小区换了一个看门老人,身材瘦小,皮肤黝黑黝黑的,我们暗地里叫他“黑碳老人”。小区不大,三幢楼,百十来户人家,老人的任务就是帮着收收报纸、快件什么的,工作轻松。老人爱喝口酒,桌底下排着不少空酒瓶。

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西北风刮得人脸生疼,行人都恨不得把脖子缩进衣领中。我放学回学,刚拐弯,就看到小区门前的桥边站着不少人,只听见有人大喊:“快救人,有人跳河了。”踮脚一看,一团红衣服浮在河中间,跳河者用力拍打水面,情况十分危急。

这大冷天的,河又宽,谁敢下水救人?有人拨打了110。这时,只见“黑碳”从小区急跑而来,看了一眼,又一阵风跑了回去。“这个胆小鬼。”我暗暗骂道。

谁知道,“黑碳”又一阵风卷了回来,手里举着酒瓶,边跑边往嘴里灌酒。跑到河边后,扔掉酒瓶,迅速脱掉羽绒服和外裤,扑通一声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奋力向那团红衣服游去。我惊得张大了嘴。只见“黑碳”迅速向跳水者靠拢,游泳动作是那么的娴熟,姿态像游泳运动员一样优美。

近了,更近了,“黑碳老人”游到落水者身边,并没有立即去抱住她,而是转到她身后,一手揪住落水者后背上的衣服,一手奋力划水往回游。人群中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110的车子赶来,两名警察下了车,向河中抛出一根粗绳,老人游到绳边,用手抓住绳子。岸上的人见状,合力拉起绳子,不一会,就把两个人拉到岸边。这时,那个跳河的女子已经奄奄一息,说不出话来。警察在围观者的帮助下,把女人抱进车中,拉响警笛,向医院驶去。

这时,“黑碳老人”拎着自己的衣服,哆嗦着回到了门房中。我对老人的印象一下出现了逆转。后来,电视台还专程为这事采访老人,但老人什么都不肯说。

有一天,同学魏伟来我家玩,见到坐在门房中的“黑碳老人”,喊了一声:“魏爷爷好!”我忙问魏伟是不是认识这位老人。魏伟说:“怎么不认识,他可是我外公那个村子里的名人,从小就擅长游泳,水性特别的好,几百米宽的河能一口气游过去,取鱼摸虾绝对高手。这些年,他在村子里先后救了不少落水的人呢……”

我对“黑碳老人”的敬意又深了一层。

[点 评]这篇文章记叙了“黑碳老人”在危急关头勇救落水者的经过,生动的描写让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文中多处运用照应手法,比如老人水性好照应他敢跳水救人,救过多次人照应他很有经验,举着酒瓶往嘴里灌酒照应他平时好酒……这些照应,让故事情节更合理,结构更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台南镇中学]

上一篇:浅析如何做好玉米田间管理工作 下一篇:年轻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应有新“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