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农场农业科技公共平台建设目标

时间:2022-10-06 09:55:23

大中农场农业科技公共平台建设目标

摘要 介绍了大中农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设施建设任务、服务内容及任务,服务团队及服务能力、管理与运行机制、以期促进大中农场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公共平台;目标任务;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89-01

2012年大中农场承担建设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其主要服务内容是提供新品种试验示范、新品种展示、新品种栽培技术集成、良种繁育、良种加工等全过程服务。

1 总体目标

整合扬州大学及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优势技术和人才资源,面向沿海及苏中粮食主产区,采取“院校+基地+种业公司”运作模式,建设沿海地区具备抗灾能力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为科研院所提供良种试验示范基地,为种业公司提供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为沿海及苏中地区提供优质良种。

2 设施建设任务

2.1 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新增良种繁育、高标准良种试验示范基地20 hm2,新增原种及原原种繁育基地200 hm2,加强农机、农水投入,提高3 333.3 hm2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基地的生产能力。

2.2 服务场所

改造现有中心农科所办公试验场所,重点对种子检验室、稻麦品种评比室、土肥站、植保站、气象站等进行功能性升级改造,提供推广服务场所1 200 m2。新增良种仓库5 000 m2,提高仓储及加工能力。

2.3 服务资源

一是整合大中农场生产、科研、种子加工、仓储等各部门内部资源;二是整合农场与科研院所、种业公司的资源,筛选优质科研院所进行品种开发推广,筛选大型骨干企业提供代繁服务。

3 服务内容及任务

3.1 服务方式

采取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种子代繁、种子加工、种子仓储、种子检验等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预约代繁代加工,采取有偿服务方式。新品种试验示范、新品种展示、新品种栽培技术集成等主要是强化社会责任,采取无偿服务方式。

3.2 服务内容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共性技术服务内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农机、新农艺展示与观摩平台;技术培训平台;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二是相关技术科研任务。针对沿海区域生态条件的高产、超高产试验示范;新品种适应性试验与示范;良种繁育与推广;新技术与新产品示范与推广;新型农机、农艺示范与推广。

3.3 服务任务

一是新品种试验示范。每年为扬州大学农学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盐城、淮安、徐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试验示范新品种40个,推广新品种3~4个。二是新品种展示。为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科研单位提供扬麦系列新品种、扬粳、扬辐粳系列新品种、盐粳系列新品种、连粳系列新品种、淮麦淮稻系列新品种展示,年提供500人次以上的品种观摩活动。三是新品种栽培技术集成。集成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展新品种区域适应性栽培,年制定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3~4个,品种适宜推广区域重点在沿海及苏中地区[1-2]。四是良种繁育。为江苏省10个以上良种繁育骨干院所及大型种业公司代繁种子,年代繁稻麦原种、原原种3 000万t,年代繁种子1.5万~2.0万t。五是良种加工。提供良种加工、仓储、种子质量检验等服务,年加工仓储良种1.5万t。优先为江苏省10个以上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公司提供服务,年服务收入在3 600万元以上。

4 服务团队及服务能力

4.1 服务团队建设

为农场培养农业科研和应用型人才,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场所,为农科院所提供挂职锻炼职位,为社会培训公共服务人才。经过2~3年的努力,逐步为公共服务技术中心组建 48人左右的良种繁育与推广技术服务团队。外聘科研院所10名以上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领导小组,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作物栽培、良种选育、植保、农机和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类人才18名,力争培养并取得资格被聘用的高、中级职称人员数分别达到8人和42人。

4.2 服务能力

项目建成后,公共服务达到省级水平,形成覆盖沿海及苏中地区的科研、推广、良种繁育加工仓储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服务特色:一是良种繁育基地化。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繁育基地,保障良种繁育质量。二是繁育基地抗灾能力强。全面提高种子烘干、收获、加工仓储能力,提高灾害年份良种保障能力,确保良种数量。三是育繁推一体化。采取“院校+基地+种业公司”运作模式,快速提高良种的推广速度,发挥良种的效益[3]。

5 管理与运行机制

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整合大中农场内部的种子生产、经营、科研等资源,成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中农场委员会,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专家咨询小组支持下开展服务工作。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下辖种子公司、农科所、繁育分场、仓储中心四大部门。农科所下设办公室、品比试验室、作栽站、土肥站、植保站、气象站等6个站室。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制定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考核细则,分解目标任务,分头组织实施、主动接受监督。考核激励办法。服务中心及中心主任的考核和奖罚,根据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由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中农场委员会研究确定[4]。根据农科所的品种选育、提纯复壮、科技服务的完成情况,繁育分场的良种生产质量和数量完成情况,仓储中心运转情况、种子公司营销情况分别作为4个部门考核和奖罚的依据,兑现年终奖罚。

6 参考文献

[1] 李成木,王圣俊,傅国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资连锁经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5-16.

[2] 余庆来,徐秀娟.安徽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356-5358.

[3] 尹芙蓉.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评价与选择[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4-5.

[4] 黎世民,苏磊,黄保.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的激励设计与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8-10.

上一篇:GB/T19630标准有机柑橘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及追踪... 下一篇: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